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多名院士呼吁停止食用,比肥肉还伤血管,转告父母,趁早撤下餐桌

63岁的老易退休前是机床厂的车工,一辈子没对谁服过软,可偏偏在孙子面前缴械投降。每天清晨,他骑着那辆咯吱作响的“二八大杠”,先去巷口“胖阿姨糕点房”买两块奶油夹心小蛋糕,再去隔壁超市挑两袋“草莓味夹心卷”,这才哼着小曲儿回家。

孙子小名叫果果,才8岁,早晨赖床,老易就把蛋糕掰成小块喂到嘴边;中午果果挑食,老易转身带他吃芝士披萨,再配一大杯冰可乐;晚上写作业,果果说饿,老易立刻端出炸薯饼和速食鸡块。

家里人轮番劝:“爸,孩子胖得走两步就喘,别再给他吃这些了!”老易却梗着脖子:“孩子正长个儿,不吃怎么行!”直到学校体检报告出来:身高1米32,体重52公斤,脂肪肝倾向,骨龄超前一岁多。

儿科医生摘下口罩,第一句话就是:“再这么吃下去,孩子的血管年龄要赶超您了。罪魁祸首之一,就是反式脂肪酸。”老易当场愣住,手里那包刚给孙子买的奶油泡芙“啪”地掉在地上。

01

无处不在的反式脂肪酸:

藏在孩子最爱的零食里

很多人以为反式脂肪酸离我们很远,其实它早已悄悄“埋伏”在日常食品清单——

1.氢化植物油、起酥油、植物奶油,普遍用于蛋糕房里的奶油裱花、曲奇、蛋挞皮,让成品酥到掉渣;

2.速溶奶茶、咖啡伴侣里的植脂末,让液体瞬间乳化变白;

3.反复使用的煎炸油,薯条、鸡块、油条越炸越香,反式脂肪酸含量也悄悄翻倍;

4.速冻披萨、手抓饼、甜甜圈,靠氢化油延长货架期;

5.代可可脂巧克力、涂层威化,也靠它保持“只融在口”的爽滑。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曾做过调查,3~12岁儿童反式脂肪酸贡献率最高的食品,正是“西式糕点+油炸小食”组合,贡献量超过每日上限的1.7倍。

02

比肥肉更伤血管:

反式脂肪酸的六大危害

1. 打击胆固醇:升高“坏胆固醇”(LDL),降低“好胆固醇”(HDL),其致动脉硬化效率是动物饱和脂肪的3~5倍。

2. 促炎、促胖:干扰必需脂肪酸代谢,诱发慢性炎症,腹部脂肪堆积速度提升7倍。

3. 胰岛素抵抗:长期摄入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儿童代谢系统稚嫩,更易中招。

4. 影响神经发育:阻碍DHA合成,动物实验显示幼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30%。

5. 骨龄提前:干扰钙代谢,骨密度降低,增加未来骨质疏松隐患。

6. 生殖健康隐忧:男孩精子活力下降,女孩青春期提前,风险随剂量累积。

03

如何减少摄入:

给家长的三张“实操清单”

(一)读懂配料表

把下面这串名词贴在冰箱门上——看到就放回货架:

氢化植物油、部分氢化植物油、植物奶油、人造黄油、植脂末、起酥油、代可可脂、精炼棕榈油(高温分提)。

小贴士:即使标签标“0反式脂肪酸”,只要配料表出现上述字样,也代表可能含≤0.3 g/100 g,孩子每天吃多了一样超标。

(二)替换厨房三件“小事”

1. 换油:把反复煎炸的棕榈油、调和油换成高油酸菜籽油、山茶油,耐热且几乎不含反式脂肪酸。

2. 换做法:把“炸”改成“烤”或“气炸”,温度控制在180 ℃以下;做曲奇时用黄油替代植物起酥油,黄油虽饱和脂肪高,但不含反式脂肪酸。

老易听完医生的解释,当晚就拉着孙子在厨房做“无油鸡米花”。烤箱“叮”的一声,果果咬一口,眼睛一亮:“爷爷,比外卖的还香!”老易摸摸孙子的头,心里暗暗发誓:要把那些花花绿绿的小蛋糕,永远留在货架上,而不是孙子的胃里。

反式脂肪酸不是洪水猛兽,却足以在十年二十年后让孩子付出健康代价。今天少一口工业奶油,未来少一次支架手术。餐桌上的选择,就是给孩子的最长情告白。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谢芯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多名院士呼吁停止食用,比肥肉还伤血管,转告父母,趁早撤下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