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泌尿结石:别让 “疼痛” 拖成肾损伤!识破诱因、症状早治疗

泌尿结石是泌尿系统各部位结石的统称,可发生于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其中肾结石和输尿管结石最为常见。我国泌尿结石患病率约 6%-10%,南方地区因气候炎热、出汗多,发病率较北方高 30%。扬州华东慧康医院泌尿外科门诊数据显示,约 50% 的患者因忽视早期症状,拖延至结石堵塞尿路引发肾积水,部分患者甚至出现不可逆的肾功能损伤。今天从诱因、症状、治疗三方面科普,帮大家科学防范泌尿结石。

一、诱发泌尿结石的 3 类关键因素

泌尿结石的形成核心是 “尿液成分失衡”,日常习惯与身体状态是主要诱因:

饮水不足是首要诱因。当每日饮水量少于 1500 毫升时,尿液会像 “浓缩的盐水” 一样,钙、草酸、尿酸等可溶性物质浓度升高,超过溶解度后析出细小结晶。这些结晶若未及时随尿液排出,会在尿路内不断聚集、变大,最终形成结石。临床数据显示,每日饮水不足 1000 毫升的人群,泌尿结石发病率是足量饮水者的 3.2 倍,夏季因出汗多,风险会进一步攀升。

饮食结构失衡加速结石生成。长期高草酸饮食(如每日食用菠菜超 200 克、频繁喝浓茶),会使尿液中草酸含量骤增,与钙结合形成草酸钙结石(占泌尿结石的 70%-80%);高嘌呤饮食(如每周吃 3 次以上动物内脏、喝啤酒)会导致尿酸代谢异常,尿酸盐结晶沉积形成尿酸结石;高盐饮食(每日盐摄入超 6 克)则会促进尿液中钙的排泄,间接增加结石形成概率。

代谢异常与疾病因素。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患者,因体内代谢紊乱,尿液成分异常,结石发病风险是普通人的 2-3 倍;慢性尿路感染、尿路梗阻患者,尿液流通不畅,结晶易沉积,且结石复发率更高,部分患者每年会复发 1-2 次。

二、泌尿结石的 4 个典型信号

不同部位的结石症状略有差异,但出现以下表现需警惕:

  • 肾绞痛:多为肾结石或输尿管结石引发,表现为腰部或下腹部突然出现 “刀割样” 剧烈疼痛,呈阵发性加剧,常伴随恶心、呕吐,部分患者疼痛会放射至腹股沟或会阴部,严重时无法站立,这是结石阻塞输尿管、引发输尿管痉挛的典型症状。
  • 血尿:约 80% 的患者会出现血尿,其中 30% 为肉眼可见的淡红色或洗肉水样尿,其余需通过显微镜检查发现。血尿多在疼痛后出现,是结石摩擦尿路黏膜、导致黏膜破损出血的表现,易被误判为 “痔疮” 或 “尿路感染”。
  • 排尿异常:膀胱结石或尿道结石患者,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可能突然中断,改变体位(如蹲下、侧身)后才能继续排尿,严重时会出现排尿困难,甚至无法自主排尿。
  • 感染症状:结石阻塞尿路易诱发尿路感染,表现为发热、寒战、尿液浑浊有异味,若不及时治疗,感染可能扩散引发肾盂肾炎,进一步损伤肾脏,形成 “结石 - 感染 - 损伤” 的恶性循环。

三、及时治疗是护肾核心

扬州华东慧康医院强调,泌尿结石治疗需 “根据结石大小、位置精准干预”,避免拖延引发严重并发症:

  • 直径<0.6 厘米的小结石:通过增加饮水量(每日 2000-3000 毫升)、适度运动(如跳绳、慢跑,每日 30 分钟),配合解痉排石药物(如坦索罗辛),多数可在 1-2 个月内自行排出,期间需每 2 周做一次 B 超,监测结石位置变化。
  • 直径 0.6-2 厘米的结石:可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通过冲击波将结石击碎为小颗粒,再配合排石治疗促进排出,该方法无创、恢复快,术后 1-2 天即可出院,适合大多数输尿管结石和中小型肾结石患者。
  • 直径>2 厘米或位置特殊(如鹿角形肾结石、输尿管上段嵌顿结石):需通过微创手术(如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输尿管镜碎石取石术)清除结石,避免长期堵塞引发肾积水、肾功能衰竭。

预防方面,日常需保持 “主动饮水” 习惯(别等口渴才喝),避免憋尿;饮食上减少高草酸、高嘌呤食物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如燕麦、芹菜);有结石病史者每半年至一年做一次泌尿系超声检查,早发现复发结石。若出现腰部剧痛、血尿等症状,别硬扛,及时到泌尿外科就诊 —— 早治疗才能最大程度减少肾损伤,守护泌尿系统健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泌尿结石:别让 “疼痛” 拖成肾损伤!识破诱因、症状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