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阵哥伦比亚的那场比赛里,第二局的失利如同阴影压在球队肩头。中国女排的主教练赵勇在暂停时突然发难,根本没有讲解具体战术,反而对场边的队员发起口头斥责,场面令人目瞪口呆,观众席上的窃窃私语一度盖过了球员们的喘息声。镜头聚焦时,赵勇的表情非常严厉,喉咙紧绷,手势也显得特别强硬,气氛顿时变得紧张起来,连教练席后的旗帜都像在微微颤动。
笔者走过从陈忠和、蔡斌、王保全、俞觉敏,到郎平,再回到蔡斌,直至如今的赵勇的这条教练序列。回看暂停时的情形,只有郎平和陈忠和在队伍需要时能说出真正有用的话、给出明确的战术指引。其他几位教练则大多以打气为主,或像赵勇那样在暂停时发起情绪式的批评。如此对比之下,大家不难发现,真正能在暂停中布置具体战术、梳理对手套路的并不多,这也是让人唏嘘的地方。
难道教练就不应该掌握整场比赛的脉络吗?对手的扣球线路、手法运用,作为专业队伍的指挥者,理应对这些细节了如指掌,能够在暂停里迅速辨识出门道,并据此布置后续的应对战术。教练本就像夜空中的灯塔,应该给全队指引方向,光靠在边线高声喊叫有什么用?仅仅靠情绪的鼓舞,难以在关键时刻改变比赛走向。
比赛本质上是制约与反制约的较量,队员在强压和情绪波动中需要稳定的领航者。教练若不能保持冷静,反而情绪失控,只会把队员带入更大的波动之中。于是,赵勇若真具备实力,应该在场上危机出现时冷静地逐步与队员沟通,耐心分析对手的攻防,并通过清晰的语言化解紧张情绪,逐步化解战场上的险情,而不是让压力成为推力,进一步扩大失误。
从现场感觉来看,赵勇似乎更像是在传递鸡汤式的情感鼓励,而技术战术的解释和指引,常常被杨昊等人承担。暂停时间那么短,镜头里他的语言显得干脆且果断,几句就收尾,几近没有对战术层面的具体指示。这种风格在关键时刻显然难以成为稳定的助力,队伍需要的是清晰、可执行的战术布置,而非只是一味的情绪输出。
上一次在VNL对阵保加利亚的局面也有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第五局刚开局就丢了一分,赵勇立刻喊停,直指问题出在一传脚步和进攻手段的力度上。他的判断是,若不改正,比赛很可能就此走向失败。作为多年来关注中国女排的球迷,这种在暂停中直接给出“就要输吧”的狠话,还是第一次听到,心里不禁被震撼了一下——这话语的重量,显然超出了常规的战术布置。
回到体制和培养层面,当前不少中国运动员从小接受系统化训练,但真正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并不多(很多形式上拥有大专文凭)。因此,解读比赛、快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的能力,有时会显得欠缺。在对哥伦比亚的那场比赛中,笔者这个普通球迷也能看出哥队主攻和副攻在转腕动作上并不熟练,更多是向前扣击,尤其是在四号位的进攻。可惜暂停时教练几乎没有给出针对性的交代,只有“不要紧张,稳住,好好打”这类鼓励性的话语。若能在暂停里指示所有前排拦网队员在拦四号位时向左移动一个身位、让出直线,由一号位来承担防守,效果未尝不可想象;毕竟哥伦比亚的五号位并不经常打直线,这样的布置对她们会造成有效的干扰。
郎平在关键时刻的指挥风格则给人另一番印象。她常常在场下直接喊出对手的薄弱环节,要求队员去执行特定的拦截位置。我们的队员若能立即落地执行,往往就能压制对手的节奏。比如在里约奥运会对巴西的第二局的最后一分,郎平明确指示朱婷去拦直线的对手谢拉,结果对方确实用直线攻击,最终被朱婷成功封挡。这样的案例也再次说明,赵勇若要提升执教水平,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关键时刻给出更具针对性的战术指导与落地性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