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不想孩子彻底躺平,父母就别叨叨这5句话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孩子走向抑郁,往往是因为父母这几句口头禅。

01

“你为什么不XX?”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精神科医生,不愿意搭理年轻抑郁患者?”

有个高赞回答特别扎心:

去北医三院隔壁挂号大厅,待半天就知道了。

  • “你怎么不会插卡?”

  • “把钱拿出来”

  • “卡没放正”

  • “收据你折它干嘛?”

  • “把衣服帽子放正。”

  • “都说了XXX”

  • “你为什么不XXX?”

这些句子很常见,但是我几乎一早上看到了4个家庭,他们的孩子每做一个动作,就会迎来一句“指导”每一个动作都会被说,而且都是那种无所谓对错的小事。

想起之前微博上有个热门话题,叫“糟糕的家庭,总在小事上消耗孩子。”

事情有多小呢?

就是哪怕鞋子放的位置不对,吃饭掉了一块肉,衣服上弄了污渍、默写错了一个字……父母都要挑孩子毛病,给孩子讲一堆大道理。

一个家庭最可怕的,就是像这样——孩子无心到可以忽略不计的过失,父母却始终揪着不放,喋喋不休、哪怕再小的事,都觉得他在犯错。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心力交瘁、如履薄冰,活得痛苦且压抑。

可家庭,应该的地方,而不是让人紧绷的地方。一个家最大的松弛感,是给孩子足够的宽容,允许孩子犯错、可以自由自在做自己想做的事

02

“你怎么这么笨啊?”

一位老师回忆:她有一个女学生,平时很聪明,成绩也好,只是上课从来不会举手发言。为了鼓励女孩,她向学生妈妈建议可以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没想到她一张口,女孩妈妈当着女儿的面就开始抱怨:“她从小到大都是这副没出息的死样子,根本站不到台前去,上去了也是丢人现眼……”

女孩看了看妈妈,眼里的星光骤然黯淡下去……原来,这才是她从不主动举手的真正原因:有一个经常贬低、打击她的母亲,她很难生出自信。

郑渊洁说,人性的本质是渴望欣赏,孩子尤其渴望欣赏,欣赏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贬低能让孩子枯萎畸形。

如果一个孩子被贬低得多了,内心就会失衡,会不断自我否认,质疑自己,形成向内攻击。心理学上,有一张很著名的图片:

只看黑色部分,看到的就是恶魔,若只看白色部分,看到的就是天使。

多称赞孩子,肯定孩子,孩子才能阳光自信,进步越来越快。

03

“爸妈养你不容易”

看过一个视频,爸爸苦口婆心地教育女儿:“爸爸两天只睡了四个小时,一天只吃一顿饭;开车到工厂,停下车后空调都舍不得吹,只能跑别人仓库里睡一小会儿,就热醒了。36度的高温下,中暑了都没舍得休息,就怕你以后像我这样。”

一字一句像是一块块石头压在女儿身上,她满脸愧疚地低下了头,双眼蓄泪。

见过很多父母,都喜欢和孩子倾诉生活的艰辛:

  • 我天天辛苦赚钱,都是为了你啊;

  • 爸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好东西都可着你了;

  • 你不努力学习,对得起我们的付出吗?

本意是通过卖惨换取孩子的亏欠感,逼迫孩子努力学习。实际上,言语中流露出的付出感牺牲感,会让孩子被愧疚裹挟,充满压力和自责,心理内耗严重。

绘本《可以不去工作在家陪我吗》中,有一段很温暖的对话。

孩子问:“妈妈,你工作那么辛苦都是因为我吗?”

妈妈回答:“不是的,宝贝。工作辛苦是因为工作是辛苦的,不论谁做都会辛苦。就像柠檬是酸的,不论谁咬一口,都会觉得酸。”

是啊,成年人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各种疲惫、压力、无奈。可是这和我们的孩子没有关系,他们也不应该被迫接受父母的负能量。

不要再和孩子诉说生活的艰辛,以此来引发孩子的愧疚了。为人父母最大的善意,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阳光,充满爱的家庭氛围。

04

“你怎么就考这点分啊?”

一个男孩考了630分(满分700分),全班第四,年级排名也在前20名,但回家还是被父母骂了一顿:

  • “才排全班第四!”

  • “一看你就没努力学习!”

无比委屈的他忍不住和父母吵了一架,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一个人蹲在马路边痛哭。他想不明白,自己到底要怎样,才能得到父母的认可。

想起《小舍得》里,子悠一直活在妈妈的高期待下,妈妈每天的喜怒哀乐几乎都与他的学习成绩挂钩。在巨大的压力下,他终于走向崩溃,得了抑郁症。在密不透风的家庭环境下,当成绩成了衡量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指标,他就只能不断向内自我攻击,最后压抑成伤。

之前看到这样一个帖子。

妈妈收到了女儿的一条信息:“你会不会觉得生了一个很垃圾的小孩?”

妈妈暖心回复道:“学习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尽全力就好。”

女儿依然表示苦恼,说如果成绩不好,就没有工作了。这时妈妈的高光发言出现了:“有工作啊,你可以开个下午茶小店,你可以去做民宿管家……你可以做的事有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吃好、喝好、睡好,人来到这世上就是要不断地体验。”

拥有这样的妈妈,是孩子的幸运。请让孩子知道,无论他成绩好坏,你都永远爱他,做他最坚强的后盾。这才是对孩子最真挚、最无私的爱。

05

“你有啥好抑郁的?”

贵阳一位13岁的男孩患上了重度抑郁,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来。

原来,男孩的学习成绩本来挺不错,在班上名列前茅。母亲却总觉得孩子不够努力,不断给他施加压力,告诉他家里多么不容易,一定要考上好大学改变家庭等等。

重压之下,孩子成绩开始退步,内心极度自责,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讽刺的是,在他确诊后,他的妈妈还在病床边喋喋不休:“你有啥好抑郁的,我们挣点钱,全都给你花了,我们现在这么辛苦,不都是为了你吗?我们一天天的压力多大啊,你还抑郁了,你愁死我算了。”

简直让人心寒。孩子本来就抑郁了,父母的不理解、不接纳无疑是雪上加霜。当一个孩子开始抑郁的时候,最可怕的不是内心的压抑和痛苦,而是来自最亲近的人的那份不相信和不接纳。

其实每个“生病”的孩子,都可能跟父母发出过求救信号:

  • 妈妈,我最近感觉心里不太舒服,什么事都不想做;

  • 妈妈,我好累啊,明天可不可以不去上学?

可是很多父母不仅选择性地忽视了孩子的痛苦,还反过来说孩子矫情、不懂事。要知道,抑郁并不是小孩的“无理取闹”,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疾病,最需要的是足够的正视和包容。

当孩子有抑郁倾向时,给他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他“我理解你”、“我一直都在”。父母的共情和理解,对孩子来说,就是莫大的鼓舞。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不想孩子彻底躺平,父母就别叨叨这5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