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患者在发展到中晚期,药物效果会变差,乃至无法保障患者的生活。而脑起搏器(DBS)是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的有效手段,主要通过植入电极刺激特定脑区,显著改善运动症状(如震颤、僵硬、运动迟缓等),减少药物副作用,但无法根治疾病。其效果因人而异,需严格评估适应症和手术风险。
对于震颤比较突出的患者,治疗效果尤其明显,也可以改善强直等其他运动症状,改善率96%以上。对于非运动症状也有一定的效果,非运动症状包括睡眠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情感障碍等。需要经历外科医生的治疗手术,同时需要定期进行起搏器的参数调整,从而起到更合适的效果。
并非所有帕金森患者都适合脑起搏器治疗,需满足以下条件:
1、中晚期患者:病程通常在4年以上,且对左旋多巴类药物曾有明确疗效。
2、药物副作用明显:如剂末现象、异动症等严重影响生活。
3、无严重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术后需配合程控调整参数,认知功能差者可能无法获益。
禁忌症包括严重脑萎缩、凝血功能障碍、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衰)等。
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
术前评估准确性:需通过多学科团队(神经内科、外科、影像科)综合评估患者病情、药物反应及脑部结构。
电极植入位置:靶点定位误差可能导致效果差异,需依赖精准的影像引导和术中电生理监测。
术后程控优化:术后需多次调整刺激参数和药物剂量,以平衡疗效与副作用(如言语不清、步态异常)。
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兰大二院采用的机器人引导脑起搏器手术治疗,电极植入更精准、效果更好、更微创安全。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于帕金森病患者,建议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患者和家属也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