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 / 发布会现场专家合影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胡鑫
编辑 | 袁月
乳腺癌仍是中国女性癌症死亡的重要原因,推动其规范化、体系化诊疗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关键一环。在此背景下,《健康中国2030乳腺专科调研(2025版)》正式发布。本次调研在前三轮基础上全面升级,新增患者管理、健康科普、日间诊疗与多学科协作(MDT)等模块,旨在系统追踪我国乳腺专科发展实况,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为实现乳腺癌“全周期管理”提供扎实的数据支撑和行动指南。
乳腺癌诊疗在中国仍面临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技术应用参差、区域规范不一等挑战。自2013年起,“健康中国2030乳腺专科调研”已开展三轮,分别覆盖2012年、2017年及2022年全国乳腺专科数据。历年数据显示,我国保乳手术率从12%(2012年)逐步提升至27%(2022年),乳房重建率也从5%增长至14%,前哨淋巴结活检应用率达90%,腔镜和机器人手术也在逐步推广。尽管如此,我国与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在手术规范、技术普及和患者生存质量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
这一差距不仅源于技术层面,更涉及理念传播、资源下沉和政策落地的系统性挑战。2025版调研在此前基础上,紧密结合国家政策与临床需求,重点响应《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2024版)》和《公立医院绩效监测微创手术目录(2023版)》的更新。新版目录中,21项乳房手术被新增为“条件四级手术”,约占全部新增术式的20%,并明确需同时符合切除与重建同日完成、主要诊断为恶性等标准。此外,4项腔镜乳房手术被纳入微创手术监测目录。这些政策与调研所追踪的“外科精准化、微创化”趋势高度契合,为医疗机构发展指明了方向。
伴随靶向药物、皮下制剂等创新治疗手段的广泛应用,我国早期乳腺癌患者5年生存率已超过90%,诊疗模式逐步从“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患者为中心”,更加注重生命质量与长期康复。因此,2025版调研除继续关注外科技术之外,重磅推出三大新模块:“患者管理”聚焦慢病化趋势下的全周期照护;“健康科普”评估医疗机构的宣教实践与认知提升效果;“日间诊疗与MDT建设”则追踪多学科协作落地与资源优化配置状况。调研计划覆盖约200家医疗机构,集中收集2024年全年数据,以全面反映乳腺专科生态。
图说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
该项目汇聚了国内乳腺领域多位权威专家。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吴炅教授指出,此次升级旨在整合全维度数据,尤其关注MDT协作、患者管理及新技术应用,以系统呈现专科综合进展。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任国胜教授强调,调研不仅记录技术演进——如“复旦四分型”、内分泌靶向治疗和免疫基础研究转化等重要突破,更将助力人才培养与技术下沉,使基层医生掌握规范并接触肿瘤整形等进阶技能。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张瑾教授表示,作为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推动“防-筛-诊-治-康”全程管理体系的核心举措,本次调研将夯实数据根基,支撑专科规范化建设。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金锋教授指出,新增MDT模块将促进多学科协作从学术探讨走向临床常规,尤其改善基层应用不足的现状。
山东省肿瘤医院王永胜教授关注我国保乳及保腋窝手术与国际的差距,强调调研将重点追踪手术切缘评估、辅助技术应用及术后康复,为技术推广提供依据。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耿翠芝教授提出,微创技术虽面临学习曲线陡峭、设备成本高等挑战,但调研可通过效果追踪与培训需求分析,推动技术规范化普及。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陈益定教授谈到,新药与制剂正重塑诊疗效率,调研将评估其临床落地与资源调配状况。湖北省肿瘤医院吴新红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杨犇龙教授分别指出,日间诊疗模式需统一标准与管理规范,而健康科普则需因需施策,提升患者认知水平。2025版调研新增相应模块,正是为了系统梳理实践经验、探索优化路径。
《健康中国2030乳腺专科调研(2025版)》是对当前诊疗体系的一次全面响应,其模块设计经多轮专家修订,力求真实、全面反映临床现状与发展需求。调研数据的持续积累,不仅服务于政策制定与医院管理,更将推动乳腺专科走向高标准、同质化发展。工作组呼吁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积极参与,共同填补数据空白、明晰发展路径——无论是三甲医院的创新实践,还是基层医院的探索经验,都将成为推动中国乳腺诊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健康中国2030乳腺专科调研(2025版)》问卷链接:http://rx.phoebusme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