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审核专家 | 首都儿童医学中心普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 刁美
作者 | 胡鑫
编辑 | 袁月
新生儿黄疸很常见,但如果持续不退,并伴有白陶土样大便和腹部肿块,家长就要高度警惕了。这可能是“胆总管囊肿”发出的信号,一种虽是良性却可能引发肝硬化甚至癌变的危险疾病。首都儿童医学中心普外科刁美主任团队,通过一个隐藏在肚脐眼里的“小钥匙孔”,就能完成根治手术,让孩子重获健康。
提到新生儿黄疸,很多家长都觉得是“小问题”。但有一种疾病的症状与黄疸非常相似,却可能悄悄损害孩子的肝脏,那就是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这是一种先天性的胆道结构异常,导致胆汁排出受阻,在胆管里形成一个囊肿。胆汁淤积不仅会引起黄疸、腹痛,更危险的是可能引发反复的胆管炎、胰腺炎,甚至导致肝脏硬化、穿孔,有癌变风险。
首都儿童医学中心普外科刁美主任强调,这是一个“良性疾病,恶性结局”的典型,治疗越晚,后果越严重。尤其是一些在妈妈肚子里就发现存在囊肿的宝宝,出生后短短几天就可能发生穿孔,几个月就可能发展到需要肝移植的严重肝硬化。因此,一旦确诊,尽早手术是关键。
面对这个隐藏在腹腔深处的复杂病变,刁美主任和她所在的团队已经有了二十多年的成熟经验。她们最擅长的就是“经脐单孔腹腔镜技术”。顾名思义,所有的手术操作器械都通过肚脐这个天生的褶皱进入体内。手术完成后,伤口藏在肚脐眼里,几乎看不到疤痕,实现了真正的“视觉无痕”,这不仅减少了身体的创伤,也呵护了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
千万别小看这个“小钥匙孔”手术,它的难度极高。胆总管囊肿紧贴着重要的血管和胰管,好比在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网中间拆除一个坏掉的立交桥。团队在手术前会为每个孩子进行详尽的“导航地图”绘制,通过超声、CT等影像资料精确评估囊肿和周围结构的关系。术中,她们利用腹腔镜360度的清晰视野和独特的悬吊技巧,精准地切除整个囊肿,并巧妙地构建一条新的胆汁引流通道(肝管空肠吻合)。她们坚持国际标准的切除范围,并同期处理很多伴发的畸形,从根本上预防了术后并发症和二次手术的可能。
这项微创技术已经惠及了3600多名患儿,成功打破了传统的手术禁区。无论是刚出生几天的新生儿、囊肿巨大的孩子,还是曾经做过引流术或手术失败需要二次手术的复杂病例,团队都能用这“单孔”技术成功完成根治。其中,团队为一名仅出生3天、囊肿达10厘米的宝宝成功手术,创造了世界纪录。
手术的成功离不开全面的保障。团队与超声、影像、麻醉等多科室紧密协作,建立了从产前咨询到终身随访的完整体系。对于产前就发现问题的胎儿,出生后便能无缝衔接地进行评估和监测,一旦有手术指征立即安排,绝不延误。术后,团队还会为每个孩子建立健康档案,进行长期随访,守护他们一生的肝脏健康。绝大多数孩子术后都能和健康孩子一样正常地生活、学习、运动,拥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