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中医如何调治失眠?

现代社会,失眠已成为困扰许多人的健康问题。与西医侧重针对症状的治疗不同,中医治疗失眠强调从整体出发,辨证施治。

中医眼中的失眠

中医将失眠称为“不寐”,认为其并非单一症状,而是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黄帝内经》中有“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的论述,揭示了睡眠与阴阳消长的关系——阳气不能正常入阴,便会导致失眠。

从病因来看,失眠多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病后体虚相关。长期精神紧张易致肝气郁结、化火扰心;暴饮暴食或过食辛辣会损伤脾胃、滋生痰湿;过度劳累或久病可引发心脾两虚、肾阴亏虚,进而使心神失养,诱发失眠。

辨证施治

1.肝火扰心型 表现为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烦躁易怒、头晕口苦,治疗以疏肝泻火、镇心安神为主,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当归、生地养血柔肝;柴胡疏肝解郁;甘草调和诸药。

2.痰热内扰型 表现为睡眠不实、胸闷脘痞、口苦痰多、恶心嗳气,治疗宜清热化痰、和中安神,常用方为温胆汤加减——半夏、竹茹化痰清热;枳实、陈皮理气化痰;茯苓健脾渗湿;甘草调和诸药,共达化痰安神之效。

3.心脾两虚型 多见于久病或劳倦者,表现为失眠多梦、心悸健忘、神疲食少、面色萎黄,治疗需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最为适宜——白术、茯苓、黄芪、甘草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养血;酸枣仁、远志、茯神安神;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4.心肾不交型 由肾阴亏虚、心火偏亢引起,表现为失眠多梦、心悸不宁、腰膝酸软、潮热盗汗,治疗应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常用知柏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知母、黄柏滋阴降火;熟地、山茱萸、山药补肾滋阴;茯苓、泽泻、丹皮清热利湿;黄连清心火,肉桂引火归原,使水火相济。

非药物疗法

1.针灸 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可起到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的作用,以改善睡眠,常用穴有神门穴、三阴交穴、安眠穴。神门为心经原穴,能宁心;三阴交有健脾养血安神之效;安眠穴是治疗失眠经验穴。

2.耳穴压豆 选心、肝、脾、肾、神门等穴,以王不留行籽贴压调节脏腑,见效快、副作用小,适合各证型患者。

3.推拿按摩 睡前按头部、颈背部,揉太阳穴、百会穴,或沿脊柱推拿,可放松安神。

4.艾灸 适合虚寒体质者,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能温补阳气、调脾胃,改善睡眠。

日常调理

1.情志调摄 不良情绪是失眠的诱因,可通过听音乐、散步、冥想、交流等途径释放压力。

2.饮食调理 睡前忌过饱或过饥,避免饮浓茶、咖啡等,可适当食酸枣仁、百合、莲子、小米等。

3.规律作息 早睡早起不熬夜,保持卧室安静舒适,光线适宜,睡前避免剧烈运动。

株洲市茶陵县马江卫生院 龙建勇 实习编辑 荣福泉

“岁月华章”银发风采展示

来源:大众卫生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中医如何调治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