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名医谈养生】天津市青年名中医马静谈节气养生——处暑

《处暑后风雨》

元·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处·暑

节历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在每年的8月22-24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是一个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说文解字》曰:“处,止也。“处暑”表示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暑气开始消退。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

处·暑

一候鹰乃祭鸟

到了处暑时节之后,这时候的老鹰最为活跃,也十分喜爱捕食猎物,所以在这时节的老鹰,开始了大量捕捉鸟类的时候。

二候天地始肃

即到了处暑,从处暑之后就是真正的秋天,这时候在大自然中,树木和天地万物之间,都开始慢慢的步入凋零的季节,特别是树木等,这些都会慢慢的开始落叶了,树枝也会慢慢的变为光秃秃的样子,代表着秋天真正来临之时;

三候禾乃登

“禾”指的是黍、稷、稻、梁类农作物的总称,而“登”字从字面来说就是登上餐桌等意思,即意味着成熟,所以这时候的稻谷和梁这类农作物开始成熟。从这时开始这类农作物也会慢慢的登上人们的餐桌之上。

处·暑

01

祭祖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祝“七月半”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02

吃鸭子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处暑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03

放河灯

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在水中放河灯,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04

开渔节

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常会在此节气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欢送渔民出海,期盼渔业丰收。开渔节对于沿海渔民来说是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

05

拜土地爷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地庙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丰收洗掉。

处·暑

01

起居作息

早睡早起

早睡可避免秋天肃杀之气,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畅。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整个人懒洋洋的,出伏之后一直到处暑节气,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且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人。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要减缓秋乏,建议大家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睡眠。午睡也是处暑时的养生之道,通过午睡可弥补夜晚睡眠不足,有利于缓解秋乏。

02

饮食养生

饮食宜润

出伏过后虽然中午依旧热,但是早晚凉,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特别是处暑节气后,“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气候特征明显。

此时饮食上要润一点。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渡,气候逐渐干燥,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中医认为“肺主秋、收敛,肺 气太盛可克肝木,故多酸以强肝木”。因此要多吃银耳、百合、莲子、蜂蜜、芹菜、菠菜、芝麻、豆类及奶类等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芝麻、菠菜、豆腐、百合莲子汤等有补肝益肾、开胸润燥、益气宽中、安神养心的功效。

03

情志调节

静心养气

处暑之后,日照时间减少,自然界逐渐呈现出叶落花枯、花木凋零的景象,会引发一些人凄凉、垂暮之感,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故常有“伤春悲秋”的说法。此时养生宜安静性情,注重收敛神气,使神志安宁,情绪稳定,切忌情绪大起大落,可通过聆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钓鱼等集中神志、安定内心的活动实现精神内养。此外,四时俱可喜,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与大自然亲近,在空气好的地方多做深呼吸,以宣肺气,防止金旺克木。加之处暑是丰收的节气,植物果实成熟,户外风景迷人,此时很适合外出郊游散心。

处·暑

01

南瓜莲子羹

【材料】南瓜150克,去心莲子20克,冰糖适量。

【做法】①南瓜去皮、瓤,切成丁;莲子洗净。②锅中放莲子和适量水,小火煮1小时,至软烂时放入冰糖、南瓜,继续煮15分钟即可。

【功效】益气强身、防病保健,适宜脾胃虚弱的老人、儿童。

02

胡萝卜蔬菜汤

【材料】胡萝卜100克,芥蓝、西蓝花各50克,葱花少许,酱油15克,香油、盐、鸡精各适量。

【做法】①胡萝卜去皮,洗净切片;芥蓝去老叶,洗净;西蓝花择成小朵,洗净。②锅中倒入油烧热,下葱花炝锅,倒入酱油和适量水烧开,放入胡萝卜片、芥蓝、西蓝花,煮5分钟,加盐、鸡精调味,盛入汤碗,淋香油即成。

【功效】养阴润燥、缓解秋燥不适,预防感冒、呼吸道及肠胃疾病。

03

梨粥

【材料】梨2~3个,大米100克。

【做法】①梨洗净后去核切碎备用。②在锅中加入淘洗好的大米加水煮粥,待米将熟时下入切好的梨块一同熬煮。

【功效】益气健脾、滋阴润燥。

处·暑

1.顺应收养原则:处暑运动要遵循“收养”这一原则,即运动量不宜过大,以防止汗液流失、阳气耗损,不利于秋季气机的收敛。宜选择慢跑、爬山、健身操、太极拳等轻松缓和的运动,以排除夏季郁积在体内的湿热,提高抵抗力,为即将到来的冬季奠定御寒基础。

2.防止受凉感冒:秋令时节坚持锻炼,不仅可以调养肺气,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还有利于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外部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但运动过程必须注意防止受凉感冒;早晚温差加大,要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时待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过多的衣服;切忌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

处暑时节,暑气渐消,天地间开始酝酿一丝清凉的秋意。古人云“凉风至,白露生”,正是万物由盛转收的微妙时刻。此时最宜静观云卷云舒,细品晨露晚风,让身心与自然同频共振。愿我们在这夏秋之交,既能珍惜最后的蝉鸣荷香,又能以从容之态迎接金风送爽,在季节更迭中感悟生命的圆融与智慧。

马静,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天津市青年名中医,天津哈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和天津市名老中医金季玲传承工作室主要传承人,曾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和意大利安科纳大学妇儿医院研修深造。

长期从事中医妇科临床工作,精研经典并创新应用于临床实践,运用“卫气营血”理论辨治“HPV感染-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基于“燮理阴阳”法精准辨治绝经综合征;以“扶正固本”为治则,综合调治妇科肿瘤(乳腺癌、宫颈癌、卵巢癌等)术后或放化疗后出现的癌因性疲乏、潮热盗汗、睡眠障碍、情绪波动、骨关节疼痛等系列症状。现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科流派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理事会、世界中联经方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理事会、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天津市睡眠研究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职务。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名医谈养生】天津市青年名中医马静谈节气养生——处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