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一个不起眼的做菜习惯,可能让全家人骨质疏松

一说到骨质疏松,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要补钙,大家也确实比较注意在平时通过补钙预防骨质疏松。

一、骨质疏松:不可轻视的健康威胁

  1. 发病原理

    骨骼代谢中,骨组织的 “生成” 与 “溶解吸收” 需维持平衡。若生成少于吸收,骨组织会变细、变稀甚至断裂,进而引发骨质疏松。

  2. 患病现状
    • 50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 19.2%,65 岁以上达 32.0%,其中女性(51.6%)远高于男性(10.7%)。

    • 低骨量人群庞大,40-49 岁人群低骨量率 32.9%(男性 34.4%,女性 31.4%),且有年轻化趋势。

  3. 主要危害

    早期无症状,加重后会出现背部疼痛、驼背、变矮等,更易发生跌倒、骨折。其中,股骨骨折对老年人尤为致命。

“骨质疏松”是一种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问题尤为严重。

二、高盐饮食:骨质疏松的 “隐形推手”

  1. 致病逻辑

    盐(钠)需通过尿液排出,每排出 2300 毫克钠(约 6 克盐),会伴随 40-60 毫克钙流失。若钠摄入过量,钙 “供应不足” 时,身体会从骨骼中 “调取” 钙,长期导致钙流失,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2. 研究佐证

    多项研究显示,钠盐摄入与髋部或椎体骨密度降低相关。

  3. 现状加剧因素

    我国居民钙摄入量本就不足(人均约 330 毫克 / 天,90% 以上人群不达标),高盐饮食进一步加剧了钙流失问题。

  4. 饮食建议

    骨质疏松患者需低盐饮食,成人每天食盐不超过 6 克,老年人不超过 5 克。

不过,盐吃多了要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在排出的同时还会把一部分的钙给带出来,有增加骨量丢失的风险。

三、国人食盐摄入:现状不容乐观

摄入量偏高:过去 40 年,我国各年龄段人群食盐摄入量约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量(5 克 / 天)的两倍。2016 年评估显示,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 9.2 克,河南、北京、辽宁、陕西等地摄入量较高。

健康影响:2019 年《柳叶刀》研究指出,中国因饮食问题引发的死亡率处于全球第二档,高盐摄入是重要原因之一。

改善进展:虽在 “三减” 行动推进下,2020 年有一定改善,但距离 “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 5 克” 的目标仍有差距。

2019年,《柳叶刀》发布了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饮食结构造成的死亡率和疾病负担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因饮食问题引发的死亡率在全球处于第二档,其中一个原因是盐吃太多了。

三、国人食盐摄入:现状不容乐观

摄入量偏高:过去 40 年,我国各年龄段人群食盐摄入量约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量(5 克 / 天)的两倍。2016 年评估显示,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 9.2 克,河南、北京、辽宁、陕西等地摄入量较高。

健康影响:2019 年《柳叶刀》研究指出,中国因饮食问题引发的死亡率处于全球第二档,高盐摄入是重要原因之一。

改善进展:虽在 “三减” 行动推进下,2020 年有一定改善,但距离 “每人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 5 克” 的目标仍有差距。

四、减盐实用技巧:从日常细节做起

工具辅助:用限盐罐、限盐勺(2 克、3 克规格)精准控制用盐量。

烹饪调整:少用 / 不用含盐调味料(盐、酱油、鱼露等),食物快出锅时再加盐。

风味替代:用醋、柠檬汁、辣椒等天然食材替代盐来丰富口味。

规避 “隐形盐”:

限制咸味零食(如薯片)、快餐(如汉堡、披萨)。

注意豆瓣酱、辣酱、榨菜、腐乳、咸鸭蛋等腌制 / 酱制食品的钠含量。

警惕 “不咸但含钠” 的食物,如话梅、番茄酱、面包、夹心饼干,控制食用量。

选购技巧:

看营养标签,优先选择钠含量低的包装食品。

购买低钠盐(含 70% 氯化钠、30% 氯化钾),同等重量下可减少 30% 钠离子摄入。

总之,预防骨质疏松不能只盯着 “补钙”,控制盐的摄入量同样关键。将减盐融入日常饮食习惯,能为骨骼健康增添重要保障。

来源:人民日报、科普中国、AI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一个不起眼的做菜习惯,可能让全家人骨质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