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即终止之意,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将到此为止。今年8月23日为处暑。此后,炎热渐消,凉意渐增,自然界由盛夏的酷热,转向初秋的清凉。中医养生认为处暑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过渡点”。若能顺应节气并加以调摄,则可祛除夏季遗留之病根,为秋冬的安康积蓄根基。
01
处暑养生要点
【防凉护阳】
处暑之际,虽然白天炎热,但昼夜温差渐大。此时若仍是贪凉,比如:空调风口对着吹、夜里不盖被子、大量喝冰饮、吃冷食。这些习惯会让寒湿趁虚而入,出现关节痛、腹泻、咽痛等问题。
中医讲“秋气应收而养肺”,如果一味贪凉,就容易伤肺气,埋下咳嗽、感冒的隐患。
【养津防燥】
处暑过后,雨水渐少,空气干燥,燥邪渐盛。燥最易伤肺,肺主皮毛,若津液不足,则可见咳嗽少痰、咽干声哑、皮肤干痒、便结等症。这便是“秋燥”的典型表现。
中医有言:“燥易伤津”,此时尤当以润养为主,调饮食、养作息,以护津液。
【补脾培本】
处暑是长夏的尾巴,正是处于夏秋交替的时候。“长夏属土”,对应人体脾脏。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处暑时节正是调养脾胃的好机会。
【特殊人群养生要点】
01老年人
老年群体阳气偏衰,机体抵御外邪之力不足。处暑养生应以“护阳气、养肺气”为要。处注意暑后饮食清淡,以粥、汤为主;适当做八段锦、太极拳,活动筋骨但不要大汗淋漓。
02孩童
小儿稚阴未充,稚阳未长,尤易受秋燥、脾虚所扰。处暑后应少吃冷饮零食,多吃新鲜蔬果, 梨水、百合银耳羹可以润肺。
03女性
女性多属气血偏虚,且夏季贪凉,则易致宫寒、痛经。处暑时节宜调补气血,健脾养胃。食物上可增加红枣、山药、桂圆,健脾养血;经期不要吃冰冷、寒凉食物。
02
饮食起居养生
饮食调养
• 润肺抗燥:梨、百合、银耳、蜂蜜、莲藕。
• 健脾养胃:山药、南瓜、小米、薏米、扁豆。
• 少吃辛辣燥热:烧烤、油炸、辣椒要少。
作息调养
• 早睡早起:顺应“秋收”的节律,保证睡眠;
• 晨起护阳:晨练宜温和运动,如太极、八段锦;
• 午后小憩:恢复精力,养护阴血。
穴位养生
• 足三里:健脾益气,增强免疫力;
• 迎香穴:通鼻润肺,缓解秋燥鼻塞;
• 太溪穴:滋阴补肾,防止干燥伤阴。
(每天按摩3-5分钟,效果明显。)
生活习惯
• 常饮温水:代替冷饮,补充津液;
• 热水泡脚:每天睡前泡脚20分钟,促进气血循环;
• 调情志:秋季易忧郁,要学会舒心,散步、听音乐、做深呼吸,保持心情舒畅。
03
中医调理养生
温经散寒,健脾化湿
针对虚寒体质人群,湿寒之躯喜温的特点,可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令艾草辛温之力直达病灶。通过经络传导,以温通经脉、驱寒除湿、调和气血、扶正祛邪的方式,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
养脊升阳
中医有言:“背为阳中之阳,阳气之所系”,“督脉通则百脉通”。分部于人体背部的经络大多是人体的阳经,背部的脊柱也是主一身阳气的督脉所在,通过对背部脊柱的养护即可实现养阳的目的。
养脊升阳正是以中医“通督活络、升阳祛寒”为核心,通过循序渐进的理筋通络、温阳调和。能够起到温阳驱寒,提升阳气、温通督脉,疏通经络、改善疲劳、助眠、增强体力、平稳情绪,宁心安神、培补元气,调和五脏的效果。
节日灸
针对处暑节气后阳气渐收的阴阳运动特点,我们特呼吁处于失眠的亚健康状态群体抓住天时,顺应自然之势,于立秋之后多进行涌泉穴艾灸,精油刮耳等促进人体阳气内敛、内藏的治疗以事半功倍地改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