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3 日迎来处暑,这节气又名 “出暑”,意思是打今儿起,夏天的热乎劲儿就慢慢退了。作为夏秋交替的当口,早晚开始带凉意,空气也变得干乎乎的,“秋燥” 容易找上门。这时候养生得讲究,“4 件事别做,3 样东西别碰”,照着做家人少生病,给秋冬健康打个好基础。
处暑 “4 事不做”,护住元气不生病
1. 早晚别露腰 —— 凉风专找薄弱处
处暑一到,早晚的风带着凉丝丝的劲儿,吹在身上挺舒服,但可别大意。尤其是腰腹和脚踝,这些地方皮肉薄,最容易被寒气钻空子。
早上穿衣服别太单薄,出门带件薄外套,骑车或坐公交时护住腰;晚上睡觉盖条薄被,别光着肚子吹风扇。要是贪凉穿露脐装、光脚踩地板,寒气顺着毛孔往里钻,轻则拉肚子、腰疼,重则可能落下老毛病。记住,处暑的凉是 “藏着劲儿” 的,别等冻得打哆嗦才添衣。
2. 别熬大夜 —— 秋天得 “收着点”
夏天夜短,不少人习惯熬到深夜;处暑后白天变短,再熬夜就扛不住了。这时候人体该 “收敛”,就像庄稼要灌浆,得攒着劲儿。
晚上 11 点前尽量躺下,就算睡不着也闭目养神。熬夜不光伤精神,还会让秋燥更厉害 —— 早上起来嗓子干、嘴角烂,都是熬夜惹的祸。每天保证 7-8 小时觉,白天干活才有劲儿,也能帮身体适应季节转换。
3. 别胡吃海塞 —— 肠胃经不起折腾
夏天天热,胃口时好时坏;处暑后凉快了,不少人逮着好吃的就猛吃。但这时候肠胃刚从暑气里缓过来,还没恢复 “战斗力”,暴饮暴食容易撑坏肚子。
吃饭别吃到撑,七八分饱正好;三餐按时吃,别饥一顿饱一顿。早上喝点粥养脾胃,中午吃点瘦肉和蔬菜,晚上清淡些,让肠胃慢慢适应。要是顿顿大鱼大肉、烧烤火锅,很容易消化不良,上吐下泻可就麻烦了。
4. 别晒太久 —— 秋阳也能 “伤皮肤”
处暑后阳光没夏天那么毒,但中午的太阳仍带着 “火气”。有人觉得晒晒后背能驱寒,这没错,可晒过头就糟了 —— 皮肤晒得发红发烫,甚至长斑脱皮,秋天的干燥还会让晒伤更难好。
想晒太阳选早上 9 点前或傍晚 5 点后,每次晒 15 分钟就行;中午出门戴帽子、撑伞,胳膊腿露在外头的地方抹点防晒。别觉得秋天太阳 “温柔”,它的紫外线照样能伤皮肤,小心为妙。
处暑 “3 物不吃”,躲开工夫少生病
1. 少碰生冷 —— 脾胃怕 “秋后寒”
处暑后早晚凉快,冰镇西瓜、凉拌菜、冰啤酒看着诱人,吃下去可就坑了。这时候脾胃 “火力” 变弱,生冷食物一刺激,容易肚子疼、拉肚子,还可能让寒气积在肚子里,秋冬老犯胃病。
2. 少吃辛辣 —— 秋燥怕 “火上浇油”
秋天本来就燥,嗓子干、鼻子痒,再吃辣椒、火锅、麻辣香锅,等于 “火上浇油”—— 嘴上长泡、大便干燥,甚至咳嗽加重。处暑饮食该 “收着点”,别让燥气在身体里 “作乱”。
3. 瓜类别多吃 ——“秋瓜坏肚” 有道理
老话说 “秋瓜坏肚”,不是没道理。夏天的西瓜、黄瓜、丝瓜,到了秋天性质偏凉,吃多了伤脾胃。尤其是脾胃弱的老人小孩,吃多了容易拉肚子、没胃口。
处暑后少吃瓜,换成当季的梨、葡萄、石榴 —— 梨润嗓子,葡萄补气血,石榴酸甜开胃,都是养人的好东西。要是实在想吃瓜,选中午天热时吃一小块,别贪多,让肚子慢慢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