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已从“治好病”延伸至“感受温暖”。拥有医疗技术的高度、科研水平的深度、人文关怀的温度,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大河健康报联合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策划、开设“医路温暖”专栏,深入一线挖掘河南医疗领域“暖心服务、人文关怀、耐心沟通”的医患故事,展现河南医疗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温度”密码和“硬核”实力,突出医生群体的专业坚守、人文温度与奉献精神,增进公众对医疗行业的理解与支持。
□策划 王丽娜 执行 记者 孙倩文 梁露露 实习生 陈俐颖
“医路温暖”
代表人物:杨宏辉
身份: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四病区主任、主任医师
从业感悟:一定要站在患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
在生死时速的“战场”上,医患之间的信任建立异常重要。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四病区主任、主任医师杨宏辉对此深有体会:“冠心病的诊疗,尤其是救治急性心梗患者,往往时间紧、风险高。在这种高压环境下,迅速建立患者及家属信任对于生命救治至关重要。”
如何做到既高效沟通又充满关怀?杨宏辉给出了最朴素的答案:一定要站在患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供图
信任:争分夺秒的基石
面对恐惧的患者及家属,杨宏辉深知专业术语只会筑起高墙。在每次给患者及其家属的谈话中,他总是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去表达:“这个血管堵了,是大血管,要赶紧把它疏通开,这样血流过去了,心肌才能恢复功能。否则,出现大块心肌坏死,命就悬了。”
当遇到复杂病变时,为了让患者更好理解,他会在纸上画出心脏结构,用箭头标出堵塞位置:“你看,这里就像是主干道塌方,放支架就是为了把塌方的路段疏通。”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供图
对于更深奥的手术,他会给患者家属播放手术动态视频,让他们亲眼看到手术的整个操作流程,对手术风险有更直观的了解,以减少家属的担忧。
“我们是医生,有时我们也会成为患者。作为医生要思考,怎样能让患者理解我们所做的工作。要让他们知道,医生和患者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杨宏辉说道。
温度:超越手术刀的人文关怀
坐诊、手术、查房、多学科会诊等,杨宏辉的一天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到了深夜,他的手机屏幕仍在不停闪烁。“杨主任,我父亲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他立刻放下案头工作回复:“术后要做好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饮食上要注意优质蛋白的摄入。”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供图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为了更好地管理患者,杨宏辉组建了多个病友群。高峰期患者群成员高达5000余人,需同时管理十几个群。即使如今因精力有限不再扩容,他仍然坚持“有问必答”。
这种温度还渗透在技术革新里,如推动智能AI进入患者的全流程管理。“过去是患者追着医生跑,现在是我们主动给患者提供服务,做好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全流程管理。”杨宏辉告诉记者。
同心:以性命相托的医患深情
从医三十多年,每每让杨宏辉动容的,都是患者以性命相托的信任。近百岁的张老先生,频繁发作心绞痛,属于心肌梗死前频繁发作的危重心绞痛。因为高龄,很多医院拒绝手术,建议保守治疗。通过造影,杨宏辉发现老人的病变并不复杂,家属的强烈支持让他决定放手一搏。
杨宏辉为老人放了支架,手术非常顺利,后期康复也非常好。如今,老人能到老年大学听课、画画,还送给杨宏辉一本自己画的画册。
“这些案例都激励着我负重前行。当患者以求助的眼神望着你,这份信任就是我们挑战极限的力量。”在中国医师节这个特殊的时候,杨宏辉对“温度”的思考更具深意。“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一直是我从业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