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高温,不仅考验人体耐受度,也给用药安全带来挑战。近日,长沙一名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因食用冰激凌引发消化道大出血,这一案例引发关注。
医学专家指出,高温环境下,药品储存不当、药食搭配错误、人体代谢变化等因素叠加,可能导致药效减弱、毒性增强,甚至引发严重不良反应。为此,记者结合多位药学专家的临床经验,梳理出一份《高温天用药“避坑”指南》,为公众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冰饮、酒精与药物同服,可能引发“致命反应”
“高温天气肠胃疾病和心脑血管急症患者中,不少与‘冰饮+酒精+药物’的组合有关。”邵阳市中心医院副主任药师周菊香表示,冰饮、烧烤、小龙虾等食物,与部分药物相遇,可能产生“协同伤害”。
她特别提醒,以下疾病患者需重点注意高温时节饮食及用药安全:
服用非甾体消炎药(如布洛芬、阿司匹林)或风湿类药物的患者胃黏膜屏障本就脆弱,若再大量摄入冰饮、辛辣食物或酒精,极易引发胃出血或消化道穿孔,此类患者夏季应严格控制高刺激食物摄入,饮食以温软、清淡为主。
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食用高盐烧烤会导致水钠潴留,冰饮的低温刺激会引发血管收缩,二者均会加重心脏负担、干扰降压药效果。尤其服用硝苯地平、卡托普利等降压药时,若同时饮酒,会放大血管扩张效应,导致血压骤降,诱发头晕、摔倒甚至休克,此类患者需远离酒精,减少高盐、过冷食物。
糖尿病患者饮酒或食用含糖冰饮时,酒精会抑制肝糖输出,含糖冰饮则会导致血糖波动,二者与胰岛素、磺胺类降糖药联用时,可能引发低血糖,且酒精会掩盖心慌、手抖等低血糖预警症状,增加夜间昏迷风险,此类患者应杜绝含糖冷饮和酒精,选择常温无糖饮品。
高温潮湿成药品“杀手”,储存不当可致失效或中毒
“药品也怕‘中暑’,高温潮湿环境可能让‘救命药’变‘害人药’。”长沙市第三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师刘丽华提醒,高温天易导致药品化学结构破坏、成分分解,甚至引发微生物污染。
她举例,以下几类药品尤其 “怕热”,需重点关注:
需冷链保存的药品 如胰岛素、疫苗、生物制剂等,若暴露在 30℃以上环境中,药效会快速丧失。
高温易变质药品硝酸甘油片、部分抗生素颗粒剂、益生菌等,高温下可能分解失效,严重时还会产生毒性反应。
栓剂类药品如痔疮膏栓等,常温下易因高温软化变形,直接影响使用效果和剂量准确性。
“关键是看清说明书储存要求:‘阴凉处’指不超过 20℃,‘冷藏’为2至8℃,‘避光’是重要前提。”刘丽华建议,家庭存药应选择避光、干燥、通风处,远离厨房、窗台、车内等高温区;外出携带需冷藏药品时,务必使用专用保温袋加冰袋。
她特别强调,若发现药品变色、发霉、结块、变味,无论是否过期,都应立即停用。
高温天出汗多,这几类药易诱发低钾血症
“近期急诊接诊的乏力、心悸患者明显增多,不少是低钾血症所致。”湖南医药学院总医院副主任药师邓紫薇指出,高温天导致人体大量出汗,钾、钠、氯等电解质流失增加,而部分药物会加剧这一过程。
以下几类药物需重点关注:
排钾型利尿剂
常见药物:呋塞米(呋塞米)、氢氯噻嗪、吲达帕胺等。
适应证:常用于治疗高血压、心衰、水肿。
风险点:这类药物本身会促进钾随尿液排出,而高温天大量出汗会额外流失钾。二者叠加,易导致血钾“断崖式”下降,可能诱发心律失常、抽搐,甚至心搏骤停。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常见药物: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适应证:红斑狼疮、风湿关节炎、过敏、哮喘、肿瘤。
风险点:长期服用会加速肾脏排钾。高温环境下人体电解质(包括钾)流失本就严重,可能使低钾风险翻倍,需格外警惕。
降糖、刺激性药物
未控制的糖尿病本身易致失钾,胰岛素亦有降血钾作用;刺激性泻药长期滥用可致电解质紊乱。
邓紫薇提醒,高温天使用上述药物时,切勿私自停药或减量,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或服药时间(如避开午后高温时段),必要时加用保钾药或监测电解质水平。同时,注意科学补水,可饮用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口服补液盐,或食用香蕉、橙子等食物可有效补钾。
此外,一些保钾型利尿剂(如螺内酯、氨苯蝶啶)也并非绝对安全,肾功能不全者、老年人、服用低钠盐者夏季使用时,可能因高钾血症面临危险,建议入夏前定期复查电解质,并主动向医生报告出汗量和身体变化。
专家呼吁,高温时节守护健康,既要“管住嘴”也要“守好药”。服药期间若有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避免因用药不当引发健康风险。
记者 王璐 实习编辑 荣福泉
“岁月华章”银发风采展示
来源:大众卫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