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是常见的眼部疾病,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手术摆脱眼镜束缚。目前主流的近视手术主要分为两大类:角膜激光矫正手术和ICL眼内晶体植入手术。这两类手术的原理、适用人群及优缺点有何不同?术前需做哪些评估?术后又需注意什么?视宁眼科首席技术专家刘才远为您详细解答。
一、近视手术的两大核心原理
近视的本质是光线进入眼睛后,焦点无法准确落在视网膜上。手术的核心是通过改变光线折射路径,使焦点重新聚焦于视网膜。目前主流的两种术式原理如下:
1、角膜激光矫正手术
通过激光对角膜基质层进行精准切削,改变角膜的曲率(即“弯曲度”),相当于在角膜上“雕刻”出一副量身定制的“隐形眼镜”,从而矫正近视。
根据技术特点,主要包括全飞秒激光手术、微飞秒激光手术、个性化微飞秒手术等细分术式。
2、ICL眼内晶体植入手术
无需切削角膜,而是将一枚柔软、轻薄的人工晶体植入眼内虹膜与自身晶状体之间的间隙(前房)。这枚晶体可长期留存,必要时也可取出或更换,相当于在眼内佩戴一副“永久性隐形眼镜”,从而实现高清视力。
二、不同术式的特点与适应范围
选择近视手术时,需结合眼部条件(如角膜厚度、前房深度)、近视度数、散光情况等综合评估。以下是主流术式的详细对比:
1. 全飞秒激光手术
原理:全程仅使用飞秒激光,在角膜基质层内制作一个透镜,再通过2毫米左右的微小切口取出透镜,无需制作角膜瓣。
优点:切口极小(仅2mm),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更高;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即可正常用眼;视觉质量更优,干眼风险较低。
适应范围:角膜厚度≥500微米,近视度数≤1000度,散光≤600度。
2. 微飞秒激光手术
原理:先用飞秒激光制作一个角膜瓣(约20mm切口),再用准分子激光切削角膜基质层矫正近视,最后将角膜瓣复位。
优点:矫正范围更广,可个性化定制切削方案(如波前像差引导、角膜地形图引导),适合角膜较薄、高度近视(≤1200度)、高度散光(≤600度)人群。
注意:术后需避免剧烈撞击(因存在角膜瓣),部分人可能出现短期干眼(随恢复逐渐缓解)。
3. ICL眼内晶体植入手术
优点:矫正范围极广(近视≤1800度、散光≤600度),尤其适合角膜偏薄、角膜形态不规则或对术后视觉质量要求极高的人群;晶体可逆(必要时可取出或更换),不改变眼球原有结构。
注意:需满足前房深度(角膜后表面到晶状体的距离)≥2.8mm等条件,术后需定期复查晶体位置。
三、近视手术并非“人人可做”!这些禁忌要警惕
即使近视度数符合要求,也需通过严格的术前检查排除禁忌症。视宁眼科首席技术专家刘才远强调,以下人群不适合近视手术:
年龄限制:建议18—50岁人群。18岁以下眼球发育未稳定,近视度数可能持续增长;50岁以上可能伴随老花、白内障等眼病,影响手术效果。
度数不稳定:近2年度数增长超过50度(每年),暂不建议手术。
眼部疾病:严重干眼症、圆锥角膜或圆锥角膜倾向、青光眼、活动性角膜炎等。
全身疾病:未控制的严重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瘢痕体质等。
其他禁忌:角膜过薄(无法满足激光切削需求)、长期佩戴隐形眼镜导致角膜形态异常(需停戴足够时间后再评估)。
四、术后护眼关键:避免“视力回退”与感染风险
近视手术成功后,仍需科学用眼并规避伤眼行为,否则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并发症。刘才远医生提醒,以下行为需严格避免:
过度近距离用眼:术后1—3个月内避免长时间看手机、电脑(建议每30分钟休息5分钟),防止眼疲劳引发视力回退。
剧烈运动与外力撞击:激光类手术(全飞秒、微半飞秒)术后1个月内,角膜瓣尚未完全愈合,应避免拳击、篮球、足球等对抗性运动;ICL术后需避免跳水、蹦极等可能冲击眼部的运动。
忽视用眼卫生:术后1个月内不画眼妆(避免化妆品入眼);3个月内不戴美瞳(可能摩擦角膜);3个月内不游泳(水中细菌易引发感染);1年内不潜水(高压环境可能影响晶体位置)。
接触刺激性物质:术后1个月内戒烟戒酒,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芥末),减少咖啡、浓茶摄入,避免眼睛干涩、充血。
此外,刘才远医生特别强调:“术后仍需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若长期熬夜、过度用眼,可能再次出现近视(即视力回退),因此术后护眼与术前评估同样重要。”
近视手术是目前矫正近视的有效手段,但需根据自身眼部条件、度数范围等,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的术式。术前全面检查(包括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眼底健康等20余项)、术后科学护眼,是保障手术安全与效果的关键。若有近视矫正需求,建议尽早到正规眼科机构进行详细评估,避免盲目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