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的儿子尚未成年便被确诊为晚期直肠癌。因孩子发病年龄过早,专家高度怀疑与遗传相关。随后的基因检测显示,父子二人携带相同致癌基因。
而李先生此前已有右腹隐痛、大便变细带血丝等征兆却未重视。结合基因结果与临床症状,经进一步检查,他被确诊为炎症性肠病,今后癌变风险极高。所幸及时发现,规范治疗后,李先生复诊时各项指标已恢复正常。
李先生引起专家警惕,源于多重风险的叠加:儿子患结肠癌(一级亲属患病)、自身有炎症性肠病,且携带致癌基因突变,这些因素显著升高了他患肠癌的风险。而此次因家人健康问题触发的基因早筛,让他比肠癌平均发病年龄(50岁)提前10年发现了隐患。
结直肠癌是种什么癌?
日常需留意哪些症状?
我们该如何有效预防?
1
结直肠癌:仅次于肺癌的“健康杀手”
结直肠癌就是大家常说的“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2022年我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超480万,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51万,意味着每10个恶性肿瘤患者中就有1人患肠癌,且近年呈年轻化趋势,就像案例中尚未成年的孩子。
以下几类是结直肠癌高发的人群:
1. 有家族史者:尤其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一级亲属)患过结直肠癌;
2. 排便不佳者:如长期腹泻、便秘,或大便变扁、变细;
3. 肠道有老毛病者:如腺瘤、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炎症性肠病等。
2
身体一旦发出这些信号?要格外警惕!
1. 大便性状异常,如带血、粘液状,或变细、变扁
2. 大便习惯改变,长期便秘或腹泻,或两者交替且无明显诱因
3. 腹部有可摸到的不明肿块
有上述症状请及时就医。
3
定期筛查,为肠道护航
95%的结直肠癌由肠息肉转变而来,从息肉到肠癌一般需要5-10年,这就给了我们足够的检查和预防时机。
以下是我们最常见且备受推崇的筛查方式:
1. 直肠指诊:早期发现直肠癌的重要方法之一,不限男女,不需要抽血、打麻药,甚至不需要任何设备和器械,就可以确定肛门、直肠有无病变和病变的性质。
2. 粪便潜血试验:可发现肉眼不可见的肠道出血,只需要去就近的医疗机构领取试剂盒,就能在家完成。对于50岁以上人群,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应每年做一次检查。
3. 结肠镜检查:肠癌筛查的"金标准",能直接看到肠道里的情况,发现息肉或早期病变就及时处理。40-74岁人群即使无症状,建议每5-10年做1次,无病变检出者,复查间隔可为10年。高发人群应比家族最早确诊年龄提前 10 年开始筛查(如亲属45岁确诊,35岁就该启动)。
4
预防小妙招
已有证据表明,长期大量饮酒、吸烟、久坐和不健康饮食是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
因此要想远离肠癌,需做到以下几点:
1、避免久坐,每坐1小时起身活动 5 分钟!
2、饮食多吃粗粮、新鲜蔬果、鱼类、坚果;少吃红肉(如牛、羊、猪等)和加工肉(如香肠、火腿、培根等)
作者:雷静 审核:刘天舒、吕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