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医生呼吁:一旦患上了糖尿病,这5件事就不要做了,不要害了自己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糖尿病稳定了就不用测血糖了吗?”一位多年跑运输的司机,在随访时抛出了这个问题。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初期,会按照医嘱勤测血糖、按时记录,可等到用药一段时间、症状缓解,就开始减少监测频率,甚至完全凭感觉判断血糖高低。

这种习惯的危险在于, 高血糖和低血糖都可能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发生。

尤其是在病程较长的人群中,神经末梢的感觉逐渐减退,低血糖时不会出现心慌、出冷汗等典型信号,高血糖也可能悄无声息地持续存在。

血糖水平的波动,会受到饮食结构、进餐时间、运动量、情绪波动、感染、药物调整等多种因素影响,仅靠主观体验几乎不可能准确判断。

持续监测不仅能在异常发生时及时应对,还能为医生调整药物方案提供依据,避免长时间血糖不稳造成眼底、肾脏、神经系统的不可逆损伤。

很多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正是在患者自以为“控制得不错”的阶段悄然发展起来的。

擅自停药或自行加减药量,是糖尿病管理中最隐蔽的风险之一。

一些人看到血糖下降,就急于停药,想用饮食或运动维持;另一些人在血糖偏高时,不经医生指导就加大剂量,甚至叠加使用多种降糖药。

药物剂量并不是越高越好,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作用机制不同,吸收代谢的速度也因人而异。

过量使用可能引发低血糖昏迷,而低血糖反复发生不仅危及生命,还会损害大脑的认知功能,频繁调整药量造成血糖的大幅波动,也会让胰岛β细胞承受更大压力,加快其功能丧失。

一旦内源性胰岛素分泌衰竭,患者将更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生活管理难度显著增加。

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指导下, 结合连续的血糖监测结果、饮食运动情况和其他健康指标,逐步调整药物,不让血糖长期处于高波动状态。

饮食不控制,尤其是对高GI食物的放纵,是很多患者病情反复的核心原因。

高GI(升糖指数)食物消化快,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速度极快,导致餐后血糖急剧上升,刺激胰岛素瞬间大量分泌,长期这种饮食模式,会让胰岛β细胞超负荷工作,导致功能衰退。

高GI食物的范围远比想象的广,不只是白米、白面和糖果,还包括很多加工零食、甜饮料、精制谷物制品,甚至部分热带水果。

很多患者在控制主食的同时,却在水果、饮品上摄入大量快速升糖的糖分,结果血糖波动依旧很大。

低GI食物的特点是消化吸收慢,比如全谷物、豆类、部分坚果和非淀粉类蔬菜,这些食物不仅让血糖曲线平缓,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延缓病情进展。

长期坚持低GI饮食的人,在同样的药物方案下, 血糖的稳定度往往更好,并发症风险也更低。

久坐不动的危害,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是双重的。肌肉是人体最大的葡萄糖利用器官,运动时肌肉细胞可以在不依赖胰岛素的情况下直接吸收和利用葡萄糖,这能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长期久坐会让肌肉质量下降,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分更难进入细胞内利用,血糖自然会升高。

除了对血糖的影响, 久坐还会让血液循环减慢,增加下肢静脉血栓的风险,加重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和外周血管病变。

对大多数患者来说,每天累计3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活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行,都能带来明显好处。

有人担心运动会诱发低血糖,这种担忧可以通过运动前监测血糖、调整饮食和药物来避免,而长期不运动带来的代谢恶化,一旦发生是很难逆转的。

忽视足部护理和定期体检,是导致严重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足部的神经和血管,使皮肤干燥、感觉迟钝、血流不足,一旦足部受伤,患者可能察觉不到,伤口容易感染,而且愈合缓慢。

糖尿病足一旦发展到严重感染或坏疽,截肢的风险非常高,足部护理包括每天清洗并检查足部皮肤,保持干燥,及时处理小伤口,穿合脚的鞋袜,避免赤脚走路。

定期体检不仅是查空腹和餐后血糖, 还包括糖化血红蛋白、肾功能、眼底、神经传导速度等检查,这些指标能提前发现并发症的早期迹象。

很多患者因为没有症状而不去体检,等到出现明显问题时,往往已经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糖尿病的管理,不只是把血糖控制在某个数值,而是防止血糖波动带来的全身性损伤。血压、血脂、体重、生活习惯,这些都和病情息息相关。

如果只关注血糖,而忽视其他代谢指标,就像只修补房顶的漏水而不检查地基,最终会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整体健康的稳定。

糖尿病是一场长期的系统性管理,需要在细节上持续投入,避免短期自我感觉良好带来的麻痹。

很多人确诊初期特别积极,几个月后就逐渐松懈,这种状态下风险反而在积累。早期并发症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缺乏直接反馈让患者低估危险。

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比单纯依赖药物更关键。

一个能够理解血糖波动原理、掌握饮食与运动技巧、按时监测和体检的患者,即使病程长,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延缓并发症。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吕程,蒋升.维生素D与1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OL].中国全科医学,1-6[2024-12-23]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医生呼吁:一旦患上了糖尿病,这5件事就不要做了,不要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