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点半,女儿房间里仍然透着微弱的光,我敲门进去,看到她睁大双眼盯着天花板,耳机里放着音乐。
“怎么还不睡?明天早上还要早起呢!”
她没有看我,只是淡淡地回了三个字:“睡不着。”
我叹了口气,心里一阵慌乱。自从女儿升上初中,睡不着觉成了家常便饭。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那个小时候一碰枕头就呼呼大睡的孩子,变成了眼底藏着黑眼圈的失眠少女。
在朋友圈和家长群里,我发现自己的焦虑不是特例。不少妈妈都在吐槽:
我家孩子最近总睡不好,睡不着就刷手机,我急他更急。
我平时上八小时班都累得不行了,孩子上一天课晚上咋还这么精神?
听说是青春期失眠,为啥会失眠啊?我小时候咋没这样?
其实,青春期的孩子难以入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心理原因,这不是简单的“没收手机”就能解决的。
0
1
青春期的夜晚,成了孩子最孤独的时刻
青少年正处于一个敏感且复杂的心理阶段,失眠背后往往隐藏着严重的焦虑情绪。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春期的焦虑症发病率逐年上升。
据《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数据显示,近五年青少年焦虑障碍症状显著增加,其中70%以上的孩子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入睡困难。
但孩子的焦虑常常被误解:
“孩子能有什么压力啊?不过就是学习嘛。”
但你不知道的是,青春期孩子的焦虑来自方方面面:
学习压力
成绩、排名、升学考试,学校的竞争氛围,让孩子焦虑不堪。
人际关系
青春期孩子渴望融入同伴,害怕被排斥,一次不愉快的交谈就可能让他辗转难眠。
自我认同
对外貌、身材、成绩的不满和怀疑,也让他们的内心自我评价不断降低。
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是:
- 主动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他们表达焦虑的空间。
- 与孩子沟通时,少一些评判,多一些接纳,比如:“我理解你现在很难受,告诉我能怎么帮你”。
- 如孩子焦虑较为严重,可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0
2
性觉醒来临,羞耻感和恐惧感交织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青春期是性意识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孩子们开始觉察自身身体变化和性觉醒的关键时期。
可能你没意识到,孩子翻来覆去睡不着,可能是对身体、对情感、对异性产生了朦胧的好奇与困惑。
邻居家儿子小凯上初二,有一次偷偷和妈妈倾诉:“晚上睡不着,我觉得自己怪怪的,脑子里总冒出些乱七八糟的画面,特别自责也很害怕,觉得自己不正常。”
青少年性教育的缺位,让孩子被动依靠网络获得不全面、不健康的信息,越压抑就越焦虑,越焦虑就越睡不着,形成恶性循环。
其实,青少年性觉醒是一种正常现象,家长如果处理得当,反而能帮助孩子平稳度过。
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是:
- 适时开展家庭性教育,向孩子传达“身体变化是正常的,每个人都会经历”等正确观念。
- 推荐给孩子权威的青春期性教育科普读物(如《青春期那些事儿》性教育系列读本),减少盲目探索引发的焦虑。
- 若孩子主动谈及相关问题,家长切忌大惊小怪,给孩子一个安心的对话空间。
0
3
多给孩子些时间,他们的大脑还不成熟
哈佛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指出,青少年阶段前额叶皮层(负责理性思考与自我控制)的发育尚未成熟,而杏仁核(情绪处理中心)却过度活跃。
这种神经生理上的矛盾状态,恰恰导致了青春期孩子的情绪调节特别困难。
简单来说:
孩子情绪易波动,易出现焦躁、抑郁、沮丧的情况。
一旦发生情绪冲突,大脑就容易陷入兴奋状态,难以安静入睡。
特别是睡前若与家长发生冲突,情绪波动更会加剧失眠状态。
作为家长,我们能做的是:
- 睡前尽量避免和孩子发生言语冲突。
- 帮助孩子养成睡前放松习惯,如睡前一小时关掉手机,尝试冥想或听一些舒缓音乐
- 鼓励孩子建立睡前“情绪清单”,写下困扰自己的事情,释放情绪,清空负面压力。
青春期的夜晚,是成长的阵痛室。
有的孩子选择倾诉,有的选择写日记。
还有的孩子只是静静看着天花板,心里翻江倒海。
他们不是不想睡,而是太多问题没人帮他整理。
他们不是懒得调整,而是还没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请在催他睡觉之前,问问他今天“心里是不是有点堵”。
请在责备之前,想起青春时那个也常常睡不着的自己。
长大的夜晚很漫长,请别让孩子独自熬过。
来源:今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