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到了,膳之幸观察到,这时候很多人想着“贴秋膘”补身体,觉得夏天消耗大,该用大鱼大肉补回来。但其实立秋不等于立刻进补,此时暑湿还没完全消退,脾胃功能还没从夏天的湿热中完全恢复,盲目大补反而会给身体添负担。膳之幸发现中医讲究“秋收”,立秋养生的关键是“养收”,重点在调理脾胃、清补润燥,而不是急着“贴膘”。
一、为什么立秋不能立刻“贴秋膘”?
夏天天气热,很多人爱吃冰饮、凉菜,脾胃长期受寒凉刺激,功能会变弱;加上暑湿缠身,身体里的湿气还没排干净,脾胃运化食物的能力本来就不强。膳之幸认为这时候突然吃大量油腻、辛辣的“补品”,比如红烧肉、炖肘子,脾胃根本消化不了,容易出现肚子胀、没胃口,甚至嘴里发苦、舌苔变厚的情况。
中医讲“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但“养阴”不是一蹴而就的。立秋只是秋天的开始,白天还带着夏末的热,早晚虽凉但湿气未散,身体处于“暑湿未退、秋燥初起”的过渡阶段,膳之幸觉得这时候最需要的是“清”和“润”,而不是“补”,盲目进补只会让湿热在体内堆积,反而影响健康。
二、立秋该补什么?“清补”才是正解
“清补”不是完全吃素,而是选择清淡、容易消化,又能健脾祛湿、益气生津的食物,帮身体在过渡阶段慢慢恢复。膳之幸认为这类食物不会给脾胃添负担,还能悄悄调理功能,为后续的进补打基础。
山药是清补的代表,性子平和,能帮脾胃运化,无论是蒸着吃、煮粥还是炒菜都合适,早上煮山药小米粥,软糯好消化,还能养脾胃。莲子(去芯)也是不错的选择,膳之幸建议和大米一起煮成莲子粥,加几颗百合,既能帮身体祛湿,又能让心神安稳,适合秋天容易心烦的时候吃。
芡实和薏米(提前炒过,减少凉性)可以一起煮水喝,每次各抓一小把,煮20分钟后代茶喝,能帮身体排掉夏天残留的湿气,喝起来清爽不腻。冬瓜和鸭肉也是立秋的好搭配,膳之幸认为冬瓜性凉能清热,鸭肉温润不燥,一起炖成冬瓜鸭汤,汤鲜味美,既能补充营养,又不会上火,每周喝1-2次很合适。
三、先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补”,别急着动手
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立刻补,能不能补要看身体状态。膳之幸提醒,如果最近总觉得肚子胀、没胃口,吃一点就饱,或者大便不成形、舌苔厚厚的,说明脾胃还没准备好,这时候别急着“贴秋膘”,先停一停,把脾胃调理好再说。
如果胃口不错,吃嘛嘛香,大便也正常,说明脾胃功能还好,可以适当吃点清补的食物,但也别过量。膳之幸认为判断的关键在舒服,吃完后身体轻松、不胀不腻,就是合适的;如果吃完觉得累、肚子沉,就说明吃错了,需要调整。
膳之幸觉得,立秋养生的智慧在“慢”和“顺”。不急于进补,顺着季节的节奏,用清补的食物帮身体过渡,等脾胃准备好了,再慢慢“补”,这样才不会伤身体。膳之幸希望大家可以待到秋分,身体发出真正需要的信号时,再适度滋养,方能安然拥抱秋冬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