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半月板损伤:揪出诱因,识别症状,及时治疗护关节

半月板是膝关节内的 “缓冲垫”,由纤维软骨构成,能减少关节摩擦、分散压力。一旦损伤,不仅会引发疼痛,还可能加速关节退变,甚至导致残疾。了解其诱因和症状,及时干预是保护膝关节的关键。

运动不当是年轻人半月板损伤的主因。篮球、足球、羽毛球等急停变向较多的运动中,膝关节突然扭转时,半月板容易被挤压撕裂。数据显示,约 60% 的运动损伤性半月板撕裂发生在 20-40 岁人群,其中篮球运动员的损伤风险是普通人群的 5 倍。起跳落地时重心不稳、变向时膝盖 “别住”,都可能造成半月板撕裂,这类损伤常伴随 “咔哒” 声,随后出现关节肿胀。

长期负重磨损盯上中老年人群。40 岁以上人群的半月板因退化变脆,长期蹲跪、爬楼梯等动作会使其反复受压,逐渐出现磨损或撕裂。家庭主妇、园丁等需频繁蹲跪作业的人群,半月板损伤发生率是常人的 2.3 倍。这种慢性损伤初期症状隐匿,多表现为膝盖隐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容易被误认为 “关节炎”。

意外扭伤暗藏损伤风险。走路时踩空台阶、上下车时膝盖被磕碰,这类突然的外力冲击可能导致半月板急性损伤。约 15% 的半月板损伤由日常意外引起,尤其是穿高跟鞋的女性,脚踝稳定性差,膝盖受力不均,损伤概率比穿平底鞋者高 30%。受伤后常出现关节肿胀,无法完全伸直或弯曲。

肥胖加速半月板老化。体重指数(BMI)超过 28 的人群,膝关节承受的压力是正常体重者的 2-3 倍,半月板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磨损速度加快。研究发现,肥胖者半月板损伤后的修复能力比常人低 40%,且更易出现二次损伤。

半月板损伤的症状具有特异性,可通过 “疼痛、卡顿、肿胀” 三大信号识别:疼痛多位于膝盖内侧或外侧,屈膝或下蹲时加重,部分人在走平路时也会隐隐作痛;卡顿表现为膝盖活动时突然 “卡住”,需要晃动关节才能恢复活动,即 “关节交锁”;肿胀常出现在损伤后数小时内,由关节积液引起,触摸时可感觉膝盖发热、紧绷。

此外,慢性损伤患者还可能出现 “打软腿”—— 行走时膝盖突然无力,像要跪倒在地;上下楼梯时膝盖不敢用力,需要扶着扶手借力。若损伤长期未处理,会出现肌肉萎缩,膝盖周围变细,进一步降低关节稳定性。

半月板损伤的治疗效果与时间密切相关。急性撕裂后 3 周内是修复黄金期,此时半月板血供较好,缝合后愈合率达 70%;超过 3 个月未治疗,撕裂可能扩大,甚至出现半月板碎裂,此时往往需要部分切除,而切除后的关节退变速度会加快。数据显示,半月板损伤后延误治疗 1 年以上的患者,5 年内出现骨关节炎的概率是及时治疗者的 3 倍。

扬州华东慧康医院提醒,运动爱好者应做好热身,避免急停变向时过度用力;中老年人减少蹲跪动作,爬楼梯时放慢速度;肥胖人群应积极减重,减轻膝盖负担。出现膝盖疼痛、卡顿、肿胀超过 1 周,应及时做膝关节 MRI 检查。轻度损伤可通过休息、理疗、护具固定恢复;中度损伤需关节腔注射治疗;重度撕裂则需关节镜手术修复。及时治疗能让 80% 的患者恢复正常关节功能,千万别因 “能忍就忍” 而让小损伤拖成大问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半月板损伤:揪出诱因,识别症状,及时治疗护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