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52篇指南共识一览(2018-2025)

指南共识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编纂说明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本届委员会,在的领导下,做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组织国内神经外科在不同亚专业、不同地区的医生,共同撰写和梳理一批神经外科疾病的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

现在越来越强调规范化的医疗。目前这些已经发表的指南共识,有的是由中华医学会或者说中国医师协会牵头在全国范围统一制定的,但是也有一些是某些地区相关专业医生自发做的;还有一些就是单纯把国外已经发表的指南翻译过来稍微做了一些修改的。

实际上,这些指南共识的编写标准是不太一样的,所以我们针对这个问题,把现在已经发表的指南共识尽量搜集起来,由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组织一批专家对这些已经发表的指南共识做了审定,或者是再版、再修订,然后再加以推荐。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

赵元立 教授

参考阅读:

神外前沿讯,2018年-2025年7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制定及参与制定的神经外科领域相关指南与专家共识共52篇。本篇汇总了这些指南及共识,供大家查阅下载。

52篇目录

(以发表时间为准)

2025年(截至7月)2篇

  1.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原发性脑干出血穿刺引流术专家共识(2025版)

  2.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谵妄防治专家共识

2024年11篇

  1. 难治性强迫症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中国专家共识

  2. 舒巴坦治疗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中国专家共识

  3. 中国儿童低级别胶质瘤诊疗指南(2024版)

  4. 基于白质纤维束保护的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

  5. 神经系统疾病脑机接口临床研究实施与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

  6. 中国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管理指南(2024版)

  7. 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8. 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管理指南(2024版)

  9. 颅咽管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

  10. 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11. 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专家共识(2024)

2023年3篇

  1. 脑膜瘤分子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

  2. 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3. 成人创伤性脑脊液漏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2022年10篇

  1.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

  2. 儿童颅脑创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3. 脑脊液漏规范化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4. 原发性脑干出血诊治中国神经外科专家共识

  5. 脊柱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诊疗专家共识

  6. 高渗盐水治疗脑水肿及颅内高压的专家共识

  7. 面神经功能损伤电生理评估中国专家共识

  8.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22版)

  9. 癫痫外科术前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10. 中国成人颅眶重建修复材料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

2021年6篇

  1. 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

  2. 脑血管病相关性正常颅压脑积水中国专家共识

  3. 出凝血功能障碍相关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

  4. 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指南

  5. 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6. 原发性震颤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20年6篇

  1. 2020神经内镜下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

  3. 神经外科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程管理及防控指南

  4. 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5.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6. 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

2019年6篇

  1. 中国难治性垂体腺瘤诊治专家共识(2019)

  2.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修订版)

  3. 慢性意识障碍的神经调控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4.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中国专家共识

  5. 中国复发性垂体腺瘤诊治专家共识(2019)

  6. 骶管囊肿诊治专家共识

2018年8篇

  1. 颅咽管瘤患者长期内分泌治疗专家共识(2017)

  2. 颅咽管瘤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7)

  3. 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4. 颅脑创伤后应激性溃疡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5. 肌张力障碍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中国专家共识

  6.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2018)

  7. 神经外科脑脊液外引流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8. 抗栓药物治疗中颅内出血患者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指南共识列表

2025(截至7月)2篇

1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谵妄防治专家共识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

通信作者:

牛朝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于炎冰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

张建国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摘要术后谵妄是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影响帕金森病患者的短期和长期预后。随着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的广泛应用,术后谵妄的防治也日益受到关注。为促进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谵妄防治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减少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谵妄的发生和获得更好的预后,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组织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等学科专家,在系统回顾与总结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谵妄相关国内外文献及临床证据基础上编写此专家共识,就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形成14条推荐建议,为临床诊疗及预防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后谵妄方面的工作提供参考与指导。

官网下载:

2

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原发性脑干出血穿刺引流术专家共识(2025版)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

通信作者:

牛朝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

于炎冰,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

赵国光,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出处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摘要原发性脑干出血是高血压脑出血中最严重的亚型,内科保守治疗死亡率较高。近年来,手术机器人应用不断增加,其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精准地定位血肿位置,完成微创、高效的穿刺引流手术,但临床应用过程中缺乏规范化指引,故本共识围绕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原发性脑干出血穿刺引流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注意事项、围手术期管理等内容进行论述,提供领域内专家共同经验及意见,以期为原发性脑干出血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官网下载:

2024年:11篇

1

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专家共识(2024)

制定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脊髓脊柱学组

中国颅颈交界区畸形研究联盟暨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颅颈交界区畸形联盟

通讯作者

陈赞,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王圣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

艾福志,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脊柱外科

出处中华外科杂志

摘要

寰枢椎脱位是常见的颅颈交界区畸形,可引起严重的神经损害,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对于临床症状明显的寰枢椎脱位患者,手术治疗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方式。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逐渐成为寰枢椎脱位治疗的重要技术之一。为了更好地规范寰枢椎脱位患者的诊治,推广应用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脊髓脊柱学组和中国颅颈交界区畸形研究联盟暨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颅颈交界区畸形联盟基于现有循证医学证据,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充分讨论后制定了《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专家共识(2024)》。本共识对后路寰枢椎关节间撑开复位融合技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术前评估、手术操作、并发症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性建议。

官网下载:

2

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

制定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颅底创伤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创伤学组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创伤学组

《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

通讯作者

侯立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摘要

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TSOFS)是由颅底创伤后眶上裂内神经受卡压引起的临床症候群,眶上裂内受压的颅神经如不行手术减压,眼睑下垂、复视及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会长时间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其整体发病率不高、不被广大神经外科医师熟悉,部分TSOFS可能合并颅底血管损伤,如未处理血管损伤而先行眶上裂减压手术可能造成大出血,严重者可致残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国内外尚无可参考的TSOFS诊治的相关共识或指南。为提高临床医师对TSOFS的认识水平、建立规范的诊治的方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学专业委员会颅底创伤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创伤学组、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创伤学组和《中华创伤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遵循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临床诊治经验,制订《创伤性眶上裂综合征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对TSOFS的诊断、分型、治疗、疗效评估与随访等方面提出12条推荐意见,为各级医院神经外科医师规范TSOFS的诊治提供参考。

官网下载:

3

颅咽管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4)

制定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小儿神经外科学组

通讯作者

漆松涛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摘要

颅咽管瘤是良性病理、恶性临床表现的鞍区肿瘤。多数单位以部分切除+放疗、内照射治疗、化疗等作为颅咽管瘤治疗的常规策略,导致许多患者失去最佳治愈时机,复发后再次手术也更为困难。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组织国内神经外科、儿科、小儿神经外科、遗传与内分泌科专家围绕以下主题达成共识:颅咽管瘤的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分型、治愈肿瘤的基本原则、肿瘤的外科学分型、手术入路、围手术期和远期治疗方案,以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进一步规范颅咽管瘤的诊治。

官网下载:

4

中国未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管理指南(2024版)

制定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学中心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通讯作者

王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赵继宗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赵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摘要: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IA)在我国35~75岁成人中的患病率约7%。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UIA检出率增加。大多数UIA是偶然发现的,通常无症状,选择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一直存在争议。尽管UIA的年破裂风险低,但一旦发生破裂,其致死率和致残率高。本临床管理指南基于循证证据,围绕UIA的人群筛查、临床影像诊断、生长破裂风险评估、治疗策略及选择、术后随访和特殊人群UIA管理建议等方面,共形成44条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医师、其他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实用的临床指导建议。

官网下载:

5

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

制定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通讯作者

王硕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

顾宇翔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毛颖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出处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摘要:

烟雾病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慢性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确。该疾病表现为双侧颈内动脉(ICA)末端进行性闭塞伴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由于这种颅底异常血管网在脑血管造影上形似"烟雾",故称为"烟雾病"。烟雾病在东亚国家高发,且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因素可能参与发病。近年来,烟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但在诊断和治疗上仍存在诸多争议。2017年,由全国20多家临床医学中心的专家共同制定了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本次专家共识结合了近年烟雾病诊治的新进展,对前一版共识内容进行增补及更新。

官网下载:

6

中国破裂颅内动脉瘤临床管理指南(2024版)

制定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学中心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通讯作者

王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赵继宗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陈晓霖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摘要: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aSAH患者的预后差,其病死率可高达50%,是我国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关于aSAH的临床评估、外科处理策略和围手术期管理是临床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临床管理指南围绕aSAH的流行病学、临床影像诊断、预后评价、治疗策略及选择、麻醉管理、围手术期护理和特殊人群aSAH管理建议等方面,共形成112条推荐意见,旨在为临床医师、其他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实用的临床指导建议。

官网下载:

7

神经系统疾病脑机接口临床研究实施与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

制定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

通讯作者

王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赵继宗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研究中心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摘要:

脑机接口(BCI)技术的发展及其初步研究成果展现了巨大临床应用前景。特别是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应用BCI技术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而当前BCI技术仍停留在实验探索阶段,亟需系统、规范的临床研究验证。为此,本共识由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和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牵头,在多学科专家的深入研讨和德尔菲法表决的基础上,针对临床前资质审核、临床研究实施与管理以及长期效应跟踪与评估等环节提出了指导意见与原则,以规范研究伦理准则和临床研究流程,进一步推动BCI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与深入发展。

官网下载:

8

基于白质纤维束保护的幕上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24版)

制定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国卒中学会脑出血微创治疗分会

重庆市医学会卒中分会

通信作者

冯华,陆军军医大学全军神经外科研究所;

胡荣,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摘要: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国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手术治疗可降低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但不能改善功能预后,促进存活患者的功能恢复是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救治核心。皮质脊髓束是维持运动功能的主要下行白质纤维束,其完整性决定运动功能恢复程度。因此,减轻皮质脊髓束损伤有望改善幕上深部脑出血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规范白质纤维束旁入路的微创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策略以及操作规范等细节,实现最大限度地血肿清除和最小程度的纤维束干扰,有利于促进白质纤维束的恢复,改善神经功能预后。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卒中学会脑出血微创治疗分会和重庆市医学会卒中分会共同组织国内相关的专家,通过系统查询和评价现有相关的研究证据,参考国际相关共识和指南内容,结合国情和国内需求,针对基于白质纤维束保护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的术前检查、手术指征、术中定位、手术方式、止血技术和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共形成31条推荐意见,希望为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官网下载:

9

中国儿童低级别胶质瘤诊疗指南(2024版)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小儿神经外科学组

通信作者

马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外科

万锋,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出处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摘要:

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儿童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其中以低级别胶质瘤最多见,约占儿童神经系统肿瘤的25%~40% [1,2,3]。目前,我国尚缺少针对儿童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根据国内多项数据推算的儿童CNS肿瘤年发病率为2.10/10万~2.59/10万,其中儿童低级别胶质瘤(pediatric low-grade glioma, PLGG)的年发病率约为0.53/10万~0.65/10万 [2]。与成人不同,儿童神经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发生于儿童的胶质瘤具有其独特的分子病理学特征和机制;因此,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CNS肿瘤分类单独将其命名为"儿童型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和"儿童型弥漫性高级别胶质瘤"。同时,WHO分类中的局限性胶质瘤和胶质神经元肿瘤也多好发于儿童。本指南主要涉及2021年WHO分类中的局限性胶质瘤、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和胶质神经元肿瘤;除特指脊髓PLGG,均为颅内PLGG的循证医学证据和诊疗建议。

官网下载:

10

舒巴坦治疗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中国专家共识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

通讯作者

石广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

出处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摘要:

多重耐药或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治疗难度大、病死率高。舒巴坦是治疗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有效药物,具有穿透炎性血脑屏障的优势,适用于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近年随着鲍曼不动杆菌对舒巴坦的耐药趋势日益严峻,舒巴坦治疗多重耐药或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药物剂量、给药途径、联合方案等缺乏规范化标准。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通过梳理相关循证医学证据并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后形成《舒巴坦治疗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中国专家共识》,涵盖28条共识建议,为舒巴坦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可行的临床指导。

官网下载:

11

难治性强迫症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中国专家共识

制定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精神疾病外科治疗联盟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精神疾病学组

共同通讯

王伟,张伟,王高华,高国栋,张建国,孙伯民

出处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摘要:强迫症(OCD)是一种慢性且高度致残的精神障碍,终身患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尽管经过充分的药物和心理治疗,仍有约10%~20%的患者疗效不佳,被定义为难治性强迫症。脑深部电刺激(DBS)作为一种微创、可逆、可调的神经调控技术,已被多个国外监管机构批准用于治疗难治性强迫症,并被多项学术指南和共识推荐。目前,国内多家医疗中心已经开展难治性强迫症的DBS手术治疗,但尚缺乏统一的相关诊疗规范。为此,功能神经外科和精神科领域的专家,结合临床经验和国内外研究成果,经过充分讨论,制定了本共识,旨在规范DBS疗法的标准化流程,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的科学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官网下载:

全文链接:http://lcsjwk.c-nbh.com/#/digest?ArticleID=1504

2023年:3篇

1

成人创伤性脑脊液漏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颅脑创伤专业组 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

通信作者:

刘劲芳,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摘要创伤性脑脊液漏常见于颅脑创伤患者,可引起脑膜炎、脑室炎、脑脓肿、硬膜下血肿、张力性气颅等并发症,如漏诊误诊延误治疗或治疗方式、时机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并危及患者生命。部分创伤性脑脊液漏临床表现隐蔽、易漏诊。因损伤部位、机制及脑脊液漏程度不同,创伤性脑脊液漏确诊后的治疗方案个体差异大。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颅脑创伤专业组和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组织相关专家,基于循证证据和临床经验,制订《成人创伤性脑脊液漏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主要从创伤性脑脊液漏的诊断和定位、治疗及颅内感染防治方面提出16条推荐意见,以规范创伤性脑脊液漏的临床诊疗,改善患者预后。

官网下载:

2

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制定者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

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

通信作者:

刘建民,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

缪中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

李佑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中心

施海彬,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

出处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摘要经桡动脉入路(transradial access, TRA)是指以桡动脉为目标血管,穿刺置管建立血管内通路的方法。TRA最早于1989年由Campeau等首次报道被应用于冠状动脉(以下简称冠脉)造影;1993年,Kiemeneij等成功实施TRA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因TRA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且患者在术后无需卧床制动,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卧床相关并发症和护理工作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其在冠脉介入诊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201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联合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SC/EACTS)推荐将TRA作为冠脉诊疗的首选入路;202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协会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指南》也推荐将TRA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或稳定缺血性心脏病的血管内治疗中。

官网下载:

3

脑膜瘤分子诊疗专家共识(2022版)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肿瘤学组

通讯作者

宫晔钟平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出处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摘要脑膜瘤的病理学类型多样,临床表现复杂,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CNS)原发性肿瘤。202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CNS肿瘤分类将脑膜瘤分为WHO 1~3级,包括15种病理学亚型,其中,约80%为WHO 1级脑膜瘤,约20%为WHO 2~3级脑膜瘤。大多数低级别脑膜瘤(WHO 1级)患者通过手术和(或)放射治疗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预后。然而,部分具有进展趋势的低级别和高级别脑膜瘤(WHO 2~3级)仍面临着手术全切除率低、复发率和致残率高等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脑膜瘤从基因到蛋白质层面的分子病理学特征与其病理学分级、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此外,仅依据组织形态作为主要判定标准的传统病理学分级和分型已不足以准确预测所有脑膜瘤患者的临床预后。因此,将分子分型应用于脑膜瘤患者的诊断、治疗、病情监测,以及后续治疗方案的决策,显得尤为重要。本共识在脑膜瘤传统病理学分型的基础上,整合能够细化脑膜瘤诊断及分类的关键分子生物学标志物,旨在进一步提高脑膜瘤的诊疗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

官网下载:

2022年:10篇

1

中国成人颅眶重建修复材料及应用专家共识(2023版)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

通信作者:

毛颖,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

范先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摘要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颅眶部骨骼缺损,可能影响患者的美观,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国内神经外科、眼科领域的专家借鉴国外指南和相关循证医学证据,以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临床证据水平分级和推荐级别为依据,围绕各种重建修复材料性能、不同疾病和情况下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材料相关并发症等问题,对不同原因造成的颅眶缺损下的修补策略制定和材料选择等问题进行反复讨论,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征集专家建议,形成3个方面共计23条共识推荐意见,为颅眶重建修复的规范化诊疗方案提供科学和切实可行的临床指导。

官网下载:

2

癫痫外科术前评估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制定者:中国抗癫痫协会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生理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癫痫与脑电图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 通信作者:王玉平,张建国,栾国明

出处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摘要我国的癫痫患病率约为0.7%,据此估计,目前共有约900万癫痫患者[1],其中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约为200万~300万[2]。其中5%~10%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可通过外科手术达到癫痫缓解甚至终止发作。癫痫外科治疗的目的是应用神经外科技术,终止癫痫发作或使其发作频率下降及(或)发作程度减轻,同时最大程度地保护神经功能,并注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鉴于癫痫发作的致死或致残率低,癫痫外科的紧迫性低于神经外科的某些其他疾病,如肿瘤和动脉瘤等,因此癫痫外科更需注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3]。术前评估是癫痫外科的关键环节,术后疗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致痫区和功能区的准确定位。2000年,欧洲发布了癫痫外科术前评估的专家共识,并历经多次修改[3,4]。我国学者亦长期致力于癫痫外科治疗及术前评估,但各单位的条件、理念和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制定癫痫外科术前评估中国专家共识,有利于规范相关工作,从而提高我国癫痫外科的整体水平。

官网下载:

3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22版)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

通讯作者

魏俊吉-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

江荣才-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

摘要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是指因为严重缺血或出血性脑卒中、重型颅脑创伤、脑肿瘤、颅内炎性病变等疾患需要在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进行监护治疗的患者。除具有其他重症患者的代谢特点外,还具有如下特殊性:(1)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吞咽障碍及运动功能障碍:(2)代谢高、营养需求高;(3)部分患者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或进行机械通气;(4)多存在内分泌功能紊乱;(5)部分存在应激性胃肠道功能障碍;(6)多存在需要愈合的外科伤口问题;(7)常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以上均为营养不良高风险因素,继而使患者感染、脏器功能障碍、死亡风险增加,影响临床结局。2016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曾牵头制定《中国神经外科重症消化与营养专家共识(2016)》[1],随着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理念的发展,2021年开始筹备并推进共识更新。本共识是2016版共识的更新和扩展。

官网下载:

4

面神经功能损伤电生理评估中国专家共识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生理监测学组;

通讯作者

李世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外科;

摘要面神经走行迂曲,成分复杂。面神经功能损伤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受其支配的面部表情肌瘫痪(简称面瘫):额纹变浅或消失、抬眉困难、闭眼露白、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嘴角向健侧歪斜、流泪以及流涎等;还可出现味觉减退或听觉过敏的症状。此外,部分患者在恢复期还可出现面部联带运动、面肌萎缩、鳄鱼泪综合征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面神经功能损伤根据病因可分为特发性、感染性、免疫性、肿瘤性及外伤性等;其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国外发病率为(11.5~53.3)/10万,我国发病率为49.77/10万,而人群中面瘫和面瘫后遗症的治疗率很低,仅15.1%的患者能够通过准确、及时的诊治获得痊愈。

官网下载:

5

高渗盐水治疗脑水肿及颅内高压的专家共识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中国神经外科转化与循证医学协作组、天津市医学会神经重症分会;

通讯作者江荣才、尤永平

出处: 中华医学杂志;

摘要高渗盐水治疗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疗法在近年来有增加趋势,却缺乏专家共识。鉴于此,共识制定组邀请国内30余名一线神经外科重症专家,以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临床证据水平分级和推荐级别为依据,围绕高渗盐水治疗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的治疗效果、禁忌证、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使用剂量、频次和给药方式等问题,筛选出初步推荐意见,再结合德尔菲法评价意见最终确定19条推荐意见,以进一步规范高渗盐水疗法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

脑水肿和颅内高压是神经疾病患者最常出现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可出现于急性和亚急性颅脑创伤、脑出血和缺血性卒中、颅内肿瘤、颅内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疾病中,且经常导致病情加重,产生不良临床恶化结果。上述疾病引起的急性脑损伤,既可因血脑屏障破坏产生血管源性脑水肿,也可因神经组织细胞代谢紊乱和毒性物质增加,诱导产生细胞源性脑水肿,这二者都可进一步增加挫伤、出血和占位导致的脑容量扩张,进而导致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增高;而脑积水之类的亚急性或慢性脑损伤则可导致间质性脑水肿,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脑性耗盐综合征等导致的低血钠则可导致渗透性脑水肿,二者也可以导致脑组织水肿、脑容量增加,引起ICP增高。脑水肿本身即可导致患者精神意识认知功能变化、癫痫和局灶神经功能症状与体征,而颅内高压,则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意识障碍和癫痫发作等。同时存在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的情况下,极易诱发脑疝,成为神经外科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急危重症。

官网下载:

6

脊柱脊髓海绵状血管畸形诊疗专家共识

制定者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脊柱肿瘤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脊柱脊髓病学组;

通讯作者:张鸿祺、刘忠军、贾文清;

出处: 中华医学杂志;

摘要海绵状血管畸形(cavernous malformation,CM)或称为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CA),为簇状、异常扩张和渗透性增加的低流速血管畸形,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软组织和骨内。该病在CM或CA的具体命名及病变性质上存在较大争议,学界在命名规范上尚未达成统一。国际脉管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ISSVA)在关于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分类中,将骨和中枢神经系统CM归类为低流速的静脉畸形,而在骨和软组织肿瘤WHO分级中被归类为血管瘤。

随着MRI的普及,脊柱脊髓CM的检出率虽有上升趋势,但对该病的认识,限于世界各中心的病例数较少,且多为小样本回顾性研究,难以对脊柱脊髓CM的自然病史、临床表现、影像特点、治疗方案等进行全面、深入的描述。为了进一步规范脊柱脊髓CM的诊断和治疗问题,由神经外科、骨科、病理科等专业的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根据国际、国内脊柱脊髓CM的诊疗现状制定脊柱脊髓CM诊疗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推荐级别及证据等级使用美国心脏协会评分系统

官网下载:

7

原发性脑干出血诊治中国神经外科专家共识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脑血管外科学组

通讯作者: 张建民、康德智;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摘要原发性脑干出血(primary brainstem hemorrhage,PBSH)是指排除了外伤、血管畸形、肿瘤等可溯源继发性因素的自发性脑干出血。在无法溯源的PBSH中,多数伴发高血压病,在国内常称为高血压性脑干出血(hypertensive brainstem hemorrhage,HBSH),是高血压脑出血的最致命亚型。血肿通过对脑干神经核团、传导束、网状上行激活系统等重要结构造成破坏、挤压,迅速引发一系列严重症状。通常起病急,致残、致死率极高,对现存所有治疗手段构成挑战。由于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病情况及治疗理念不同,国外发达国家很少对高血压脑出血进行积极手术干预,特别是对PBSH的手术治疗列于手术禁忌之列。

虽然国内许多单位已开展PBSH的手术治疗,但缺乏规范的循证医学研究。因此,目前国内外均没有PBSH相关的专家共识和指南。随着医学影像、评估方法和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观念不断受到挑战。本文汇聚国内医学会和医师协会两大脑血管外科学组专家及所在单位的经验,同时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达成以下中国专家共识,旨在为大家提供PBSH临床诊治的参考和建议。

官网下载:

8

脑脊液漏规范化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通讯作者: 毛颖、朱巍;

摘要

脑脊液漏是指脑脊液在颅内外压力梯度的作用下从硬脑膜缺口及其所覆盖的颅骨缺损处经鼻腔、外耳道或开放伤口漏出的现象[1]。持续的脑脊液漏不仅会造成脑脊液循环动力学的紊乱,出现体位性头痛和头晕,而且还会进一步增加脑膜脑炎、切口愈合不良甚至是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2, 3]。而这些并发症需要更多的医疗干预和延长住院日,进而消耗更多的医疗资源,显著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2]。有研究显示,脑脊液漏患者的治疗费用平均增加50%左右[3]。

颅脑外伤是脑脊液漏的最常见原因,50%以上在伤后2 d内出现,70%在伤后1周内出现,几乎都在伤后前3个月内出现[4];其次是神经外科手术后脑膜破裂引致的脑脊液渗透;少见无明显原因的特发性脑脊液漏。对于外伤性脑脊液漏,绝大数患者(约85%)经过保守后能自愈[4]。而手术后的脑脊液漏关键在于预防,一经发现就应该积极治疗。特发性脑脊液漏早期容易不被注意,易延迟诊断,自愈可能性低,多数需要手术治疗。

流量和漏口大的脑脊液漏容易诊断,对于流量和漏口小的脑脊液漏容易漏诊误诊。脑脊液漏的治疗根据流量、局部创口特点、漏口部位等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然而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脑脊液漏进行规范化管理的专家建议或者共识,因此有必要对脑脊液漏的诊治流程进行讨论,规范并指导脑脊液漏诊治工作的开展。

在此背景下,本共识组织国内神经外科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借鉴国内外指南推荐、复习相关文献和循证证据、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形成专家共识;对于诊断、预防和治疗部分,通过改良德尔菲法征集专家建议,形成共识推荐意见,旨在为脑脊液漏的规范化诊治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官网下载:

9

儿童颅脑创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颅脑创伤专业组、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

通讯作者刘劲芳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

摘要

颅脑创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特别是重型TBI[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是引起儿童(<18岁)致残和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由于儿童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病理生理等均与成人有所不同,其TBI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也有别于成人。目前我国大多数TBI相关的研究对象为成人,迄今仍无关于儿童TBI的指南和专家共识。为了更好地救治重型TBI患儿,提高我国儿童TBI的整体救治水平,规范儿童TBI的治疗,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颅脑创伤专业组和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专家根据已有的临床证据,总结临床经验,共同讨论并撰写了《儿童颅脑创伤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以期提高儿童TBI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官网下载

10

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加速康复外科学分会

通信作者:

王硕,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

黄宇光,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

秦环龙,上海第十人民医院;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摘要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循证医学证据相对较少,目前同领域的指南对于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ERAS系统性指导缺少。本指南依据ERAS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的临床研究和实践经验,由神经外科、麻醉科、营养科及护理学等多学科专家合作,从入院前管理、术前管理、术中管理、术后管理几个方面制定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患者ERAS临床实践指南。以期通过推进ERAS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的应用,加快术后患者的康复,减少手术并发症。

官网下载:

2021年:6 篇

1

原发性震颤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制定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生理学组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退行性疾病分会

通信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陈生弟北京医院神经内科、国家老年医学中心陈海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张建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孙伯民;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王丽娟

【摘要】原发性震颤(ET)也称特发性震颤,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上肢4~12 Hz动作性震颤,可伴或不伴头部、口面部、声音或下肢震颤。该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皮质-脑桥-小脑-丘脑-皮质环路的节律性震荡是ET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ET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口服药物和注射A型肉毒毒素)、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约1/3的ET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目前,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已成为药物难治性ET的首选治疗方法,我国已有多个中心开展DBS治疗药物难治性ET患者,但国内外尚无专门针对性的指南或共识。为进一步规范我国DBS治疗ET的适应证和流程,进一步加强神经内、外科之间的密切配合,提高诊疗水平,相关领域的专家经过充分讨论,制订了本共识。

杂志官网下载:

2

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制定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

国家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应用示范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

通信作者赵国光,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牛朝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

【摘要】:颅内病变立体定向活检术是获取颅内病变病理组织的最佳方式。对颅内病变,特别是多发深部、功能区病灶需要明确诊断才可进一步治疗者(如放化疗、靶向治疗等),应当首选进行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在明确病理的基础上,再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这对于了解疾病发生机制、进行个体化诊疗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共识专家组参考国内外最新文献,联合国内从事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术的相关专家,结合各自的专业特点及经验,围绕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的应用、有框架/无框架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步骤、技术要点、术中、术后注意事项、特殊区域病变的活检技术、提高活检的阳性率措施及颅内出血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等内容编写了本共识,旨在促进立体定向颅内病变活检手术在我国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开展,进一步提高我国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整体诊疗水平。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杂志官网下载:

3

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指南

制定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缺血性脑血管病学组

通信作者

刘翼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游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刘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科;

【摘要】最新临床研究表明,早期去骨瓣减压可有效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病死率,改善功能预后。因此,国外相继发表相关指南推荐对符合指征的患者进行外科治疗。为更好指导我国医师的临床实践,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组织多学科专家,结合相关研究结果,参考国外相关指南,基于循证医学原则及我国临床实践现状,制订了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指南,旨在提高我国医师对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的重视,规范手术的干预时机、适应证、手术方式及围手术期管理。

杂志官网下载:

4

出凝血功能障碍相关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

制定者: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

通信作者

通信作者:游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于学忠,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牛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内科;

【摘要】

出凝血功能障碍相关性脑出血(hemostatic disorders associate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DICH)是指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期间,或在出凝血疾病的基础上发生的脑实质内出血。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血管内治疗的广泛开展,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物的使用不断增加,HDICH的发生率亦不断上升。有文献报道,口服抗凝药相关性脑出血已占全部脑出血的25.8%。与单纯的自发性脑出血相比,HDICH的血肿扩大发生率更高,功能预后更差,病死率更高。其治疗涉及出凝血功能障碍的逆转和替代、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的重启,手术策略和技巧也有其特殊性,需要多学科协作诊治,故汇集国内多个学科专家,在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共同制定本指南。

出处:中国急救医学.2021.41(8):647-660.

杂志官网下载:

5

脑血管病相关性正常颅压脑积水中国专家共识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脑血管病专委会

通信作者张建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康德智,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

【摘要】正常颅压脑积水(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ulas,NPH)是指以步态不稳、认知功能障碍和尿失禁为典型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具有脑室扩大,而脑脊液压力测定在正常范围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脑血管病相关性正常NPH是由各类脑血管疾病所继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NPH,临床上并不少见,常受原发疾病掩盖,临床医生未及时发现,导致患者预后不良。到目前为止,关于脑血管病相关性 NPH 的临床经验相对缺乏,诊疗也欠缺规范。本共识的提出,旨在为国内外神经外科同道诊治脑血管病相关性 NPH时提供参考。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杂志官网下载:

6

颅脑创伤患者脑监测技术中国专家共识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颅脑创伤专业组、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

通信作者基尧,上海交通大属仁院神经外科

【摘要】颅脑创伤(TBI)患者的临床诊断、伤情判断、手术指征、治疗方案、处理效果评估及预后判断等诸多环节均需要严密的临床观察,并辅以各种脑监测技术。目前,临床拥有多种TBI监测技术,包括影像学检查、病理生理学参数监测、生化指标及生物标志物检测等。基于目前已有的临床证据、国内专家的临床经验和总结,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颅脑创伤专业组和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将TBI患者脑监测技术分为强烈推荐、推荐和不推荐三类,以期正确指导临床应用。、

出处: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杂志官网下载:

2020年:6篇

1

高血压性脑出血中国多学科诊治指南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国家卫健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

通讯作者:游潮、刘鸣、于学忠;

摘要: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ICH)指具有明确高血压病史的患者突然发生基底核区、丘脑、脑室、小脑及脑干等部位的脑实质出血,并排除外伤、血管结构异常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血液性疾病、系统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引起的继发性脑出血。HICH具有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及复发率均较高的特点。HICH的防治需要急诊科、影像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及康复科等多学科的合作。2015年,由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自发性脑出血诊断治疗中国多学科专家共识》,对指导和规范我国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ICH)的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近5年来,随着大量多学科的研究进展和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的发表,依据我国基本国情,将共识升级为指南将有助于国内各级医疗单位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更好地制定决策。本指南主要针对我国SICH中最常见、诊治争议较多的HICH进行介绍,并参照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AHA/ASA) SICH指南的证据级别予以推荐。

官网下载:

2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

通讯作者:魏俊吉、康德智;

摘要: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神经重症医学经验积累和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进步。2013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成立并发表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1]。广大从事神经重症工作的医护人员不断掌握并深化相关神经重症医学知识和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提升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诊疗水平。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内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多学科协作始终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的发展方向。时隔七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组织全国十余家医院从事神经外科、神经外科重症、神经内科重症、重症医学、急诊医学、康复医学等专业的医护人员,根据我国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的实际发展情况和需要,对2013版共识的结构与内容进行修订,历经2年时间编撰而成。

官网下载:

3

慢性硬膜下血肿药物治疗专家共识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

通讯作者:张建宁

摘要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血液集聚在蛛网膜与硬脑膜之间形成的慢性占位性病变,常在头部外伤3周以后形成。其发病率为1/10~13.1/10万人口,随着人口老龄化CSDH的发病率不断升高,80岁以上老年人年发病率可达127/10万人[1,2]。CSDH一般认为由外伤引起,但约50%患者否认外伤史[3,4]。除外伤外,与CSDH发病相关、吸收不良或复发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1)长期应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2)反复或突然的胸腹压力增高(如难产、便秘);(3)开颅手术;(4)血液病。

官网下载:

4

神经外科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程管理及防控指南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通讯作者赵洪洋、王硕、张建宁、毛颖

摘要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病例,并迅速扩散至湖北省其他地区乃至全国。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COVID-19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随着对疾病临床表现、病理认识的深入和诊疗经验的积累,为进一步加强对该病的早期诊治,最大可能地避免医院感染,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提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应急流程管理及防控策略》的基础上,广泛听取专家,特别是在防疫一线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参考最新国家和湖北省相关防控指导意见进行了针对性补充和改进,现就其内容总结如下,以供广大同行参考。

官网下载:

5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神经调控联盟、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组;

通讯作者:陈生弟、高国栋、陈海波、冯涛、张建国

摘要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以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早期PD的药物治疗显效明显,但经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后,逐渐出现疗效减退及运动并发症。脑深部电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于20世纪70年代出现,是在脑内核团或特定脑区植入刺激电极,通过脉冲电刺激调控相关核团或脑区的功能,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1987年,法国Benabid将DBS应用于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至今已逾30年。该疗法于1998年在我国首次使用,目前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开展。

官网下载:

6

2020神经内镜下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制定者:中国急诊急救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协作组、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神经内镜与微创医学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通讯作者:胡志强;

摘要:高血压性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颅内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血管壁出现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削弱了血管壁的弹性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引起的疾病。当患者情绪激动,过度脑力或体力活动以及其他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时,就会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HICH是高血压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其中欧美国家发病率占脑卒中的9%~28%,中国的发病率占脑卒中的19%~48%。神经内镜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神经导航、术中超声等技术相结合,使神经内镜手术充分发挥了定位准、创伤小、疗效好等优势。HICH的内镜手术过程中内镜可置入血肿腔内,全景化显露术野,避免血肿残留。高清图像有助于辨识活动性出血点,有利止血,减少二次出血的风险。神经内镜手术治疗HICH的优势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师认同。随着神经内镜手术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和普及,有必要对神经内镜治疗HICH的技术特点和治疗流程达成共识,以便规范神经内镜手术治疗HICH的适应证、手术策略和技术特点等细节,推广内镜技术在HICH中的应用,提高手术疗效,降低并发症。共识中证据水平和推荐强度,本共识适合于经过专门培训、采用神经内镜手术技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神经外科医生。

官网下载:

2019年:6篇

1

骶管囊肿诊治专家共识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通讯作者:林江凯、王振宇;

摘要骶管囊肿是骶管内囊性病变的总称,包括神经束膜囊肿、脊膜囊肿、脊膜憩室、蛛网膜囊肿等多种类型。骶管囊肿发病率较高,是临床的常见疾病。尽管大部分骶管囊肿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部分患者存在足以影响其生活、工作的不适表现,称为症状性骶管囊肿。目前,对骶管囊肿的认识存在诸多争议,治疗亦不规范,因而亟需制定行业共识来规范。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共同撰写了本共识,希望藉此提高对骶管囊肿的认识,规范该病的诊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

官网下载:

2

中国复发性垂体腺瘤诊治专家共识(2019)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

通讯作者:王任直

摘要关于垂体腺瘤手术后复发的诊断,目前有几种不同标准,尚未完全统一。有些学者认为,只要术后影像学检查发现肿瘤再次增大,即可诊断为复发;亦有学者认为,彻底切除垂体腺瘤,达到临床治愈缓解水平后,肿瘤再次生长,才称为复发(recurrence)。术后残留肿瘤组织继续生长,属于残留肿瘤再生长(regrowth),不应诊断为复发。在《中国复发性垂体腺瘤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本共识)中对复发性垂体腺瘤的定义为: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已消失的症状体征再次出现;内分泌指标达到缓解标准后再次升高;影像学检查再次出现肿瘤生长。正是由于对复发概念的理解不同,以及由于术后随访时间长短不一且缺少大宗病例报道,另外各种类型的垂体腺瘤的复发率有较大差别,所以目前文献报道的垂体腺瘤复发率差别较大,在5.4%~44%。

官网下载:

3

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中国专家共识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中国专家共识》编写委员会;

通讯作者:漆松涛;

摘要甘露醇是治疗颅内压(ICP)增高最常使用的一线药物,临床应用广泛。但由于对ICP增高的病理生理机制、甘露醇的药理作用机制的认识不同,临床上甘露醇不规范使用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无指征的使用、不注意使用的剂量与间隔时间、忽略使用过程中的监测等,导致甘露醇在临床上不合理应用带来相关并发症。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小儿神经外科学组和神经重症管理协作组联合国内神经外科、神经重症及重症医学等领域的专家共同讨论撰写了《甘露醇治疗颅内压增高中国专家共识》(简称共识),希望通过共识规范使用甘露醇,避免滥用、错用,提高甘露醇治疗的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官网下载:

4

慢性意识障碍的神经调控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8年版)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中国神经科学学会意识与意识障碍分会

通讯作者:何江弘、张建国;

摘要慢性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是指发病后连续昏迷超过28 d的一种病理状态。根据患者的意识水平,DoC可分为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和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其致病因素分为外伤和非外伤性两大类,外伤是导致DoC的首位病因,非外伤因素包括缺氧性脑病和卒中等。DoC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完整的上行网状激活系统-丘脑-皮质和皮质-皮质环路是意识存在的必要条件。由中央丘脑、额叶及枕叶皮质组成的神经环路在该网络中起到关键作用,严重的脑损伤影响该环路的调节功能,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而持续的意识障碍。DoC患者的存活时间一般为2~5年,非外伤患者的生存期短于外伤患者,VS患者的生存期短于MCS患者。外伤及MCS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非外伤及VS患者,但部分MCS患者会长期停滞于MCS。

官网下载:

5

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修订版)

制定者: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介入学组、中国医师协会介入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

通讯作者:刘建民,王陇德;

摘要卒中是导致人类致死、致残的重大疾病之一。我国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国家卒中筛查数据显示,40~74岁居民首次卒中标化发病率由2002年的189/10万上升至2013年的379/10万,平均每年增长8.3%。疾病负担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为276.75/10万、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为126.34/10万。而且我国卒中发病人群中,年龄<70岁的患者比例持续增加,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目前,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2017年,我国城市居民卒中病死率为126.48/10万,农村卒中病死率为157.00/10万[4]。在新发患者中,缺血性卒中占总体的70%[5]。因此,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救治水平关系到我国居民的健康。目前,我国各地区医疗条件和水平差异较大,AIS-LVO的血管内治疗开展情况参差不齐,治疗效果同质性差,为进一步规范血管内治疗的操作流程,专家组总结了国内外近年来的研究结果,围绕影响临床预后的4个主要方面(快速诊治流程、适宜患者选择、成功血管再通、规范术后管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2017年《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进行相关内容的更新。

官网下载:

6

中国难治性垂体腺瘤诊治专家共识(2019)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

通讯作者:王任直

摘要垂体腺瘤(PA)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多数表现为良性肿瘤的生长特性,通过手术和(或)药物治疗,大部分患者可获得治愈。然而,少部分垂体腺瘤在影像学上呈侵袭性生长,较一般肿瘤生长快速,对手术、药物治疗及放射治疗等常规治疗有抵抗性,常在术后早期复发或再生长,此类肿瘤被称为难治性垂体腺瘤(aggressive PA或refractory PA)[1,2]。垂体腺瘤出现颅脑椎管内转移或全身其他系统转移,即为垂体腺癌(PC)[3]。难治性垂体腺瘤及垂体腺癌的诊断治疗均十分困难,肿瘤可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生存,患者预后差,亟待规范化的诊疗措施。2018年1月欧洲内分泌学会颁布了《难治性垂体腺瘤/垂体腺癌诊治指南》[4],旨在为难治性垂体腺瘤和垂体腺癌的诊断、治疗和随访,提供规范的临床指导。但其存在诊断标准不甚清晰等不足之处,该病治疗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故本协作组制定《中国难治性垂体腺瘤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为本共识),以规范难治性垂体腺瘤的诊疗。

官网下载:

2018:6篇

1

抗栓药物治疗中颅内出血患者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

通讯作者:魏俊吉、康德智;

摘要老龄化社会时代,患有心肌梗死、脑梗死、心房纤颤以及心脏瓣膜疾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同时由于现代介入技术的广泛开展,抗栓药物治疗已成为临床的常规治疗方法。抗栓药物治疗过程中颅内出血患者比单纯颅内出血患者预后差,并且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目前,国内对抗栓药物治疗中的颅内出血处置方法相对不规范。主要原因在于:(1)抗栓药物使用上的矛盾性,继续使用出血风险增加,药物停用或者进行相关的拮抗治疗会导致血栓类事件发生率增高。(2)此类疾病涉及心内科学、血液病学、神经内科学、血管外科学、药理学等多学科专业,单一学科处理此类疾病不够全面。(3)传统观念认为抗栓药物治疗情况下是手术禁忌。为提高我国神经外科医生对于此类疾病的认识和管理水平,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召集来自不同机构、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编写委员会,编写了《抗栓药物治疗中颅内出血患者神经外科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以下简称本共识)。

官网下载:

2

神经外科脑脊液外引流中国专家共识(2018版)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

通讯作者:江荣才、石广志;

摘要脑脊液外引流是神经外科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技术之一,特指将脑室或腰大池内的脑脊液向体外密闭系统持续引流,包括脑室外引流(EVD)和腰大池外引流(LD)。其主要目的是将血性或污染的脑脊液外引流到颅外,有时也用于监测和控制颅内压以及经引流管注射药物。美国平均1年约有4万余次EVD[1],而我国目前没有统计数据,但EVD和LD也广泛用于我国神经外科。

官网下载:

3

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2018)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

通讯作者:王硕;

摘要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主要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手术部位出血或再出血,严重者可导致颅内压增高、脑水肿,甚至引发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和脑疝等临床危象,危及患者的生命。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曾经于2010年组织编写了《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此共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的防治水平。然而,近年来神经外科的临床实践有了新发展,首先,患者的疾病谱或自身情况发生改变,许多老年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长期使用抗凝药物,对这种患者进行手术,在围手术期止血方面要多加注意;其次,新技术的发展带来新问题,很多手术都面临着既要抗凝又要止血的难题,给神经外科医生造成了很大的困扰;第三,新的止血材料不断涌现,从最早的明胶海绵、再生氧化纤维素到目前的流体明胶纤维蛋白黏合剂(又称生物蛋白胶),止血效果越来越好。在上述背景下,为及时应对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邀请国内神经外科、血液科和麻醉科的知名专家,对2010版《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进行修订后,撰写了《神经外科围手术期出血防治专家共识(2018)》(以下简称本共识),以期指导神经外科医生合理地选用技术和止血材料,有效、规范地防治手术中及围手术期出血,提高手术效果。

官网下载:

4

肌张力障碍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中国专家共识

制定者: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神经退行性疾病分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老年神经病学专家委员会;

通讯作者

摘要:肌张力障碍是位列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之后的第三大运动障碍疾病,致残率高并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传统肌张力障碍的定义为:一种不自主、持续性肌肉收缩引起的扭曲、重复运动或姿势异常的综合征。近年来,随着学界对疾病认识的深入,肌张力障碍的定义已更新为:一种由肌肉不自主间歇或持续性收缩所导致的异常重复运动和(或)异常姿势的运动障碍疾病;异常重复运动及异常姿势呈现扭曲样、模式化特点,可合并震颤;随意动作可诱发或加重不自主动作及异常姿势,伴有"溢出"肌肉的激活。肌张力障碍作为不自主运动的形式,还可伴有以下特征:不自主运动、动作特异性、缓解技巧或策略(感觉诡计)(sensory tricks or gestes antagonistes)、镜像肌张力障碍、零点、溢出或泛化、肌张力障碍性震颤。其治疗策略的制定主要依据病因学分类及临床特征。

官网下载:

5

颅脑创伤后应激性溃疡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颅脑创伤专业组;

通讯作者:江基尧;

摘要:颅脑创伤后的应激性溃疡(stress ulcer)又称Cushing’s溃疡,可累及食管末端、胃及十二指肠的近端,溃疡通常较深在且具穿透性。应激性溃疡曾经是颅脑创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16%~49%,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本世纪以来,由于重型颅脑创伤规范化救治水平的提高和抑酸剂的应用,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降低。

官网下载:

6

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制定者: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

通讯作者:杨新健

摘要: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IDA)是指颅内动脉的内膜和中膜之间或中膜和外膜之间发生病理性夹层,导致动脉壁膨出,发生动脉瘤样扩张的病变。IDA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以青年和中年为高发期,是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IDA好发于椎动脉,其次是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与病变血管壁的病理损伤模式和管腔构型密切相关,可有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脑梗死和神经压迫症状等临床表现。IDA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2016年11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以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医师委员会共同组织全国知名专家撰写并发布了《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初步提出了颅内动脉夹层的临床影像学诊断和分型标准,为该疾病提供了规范化的诊断标准。

官网下载:

2017:2篇

1

颅咽管瘤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7)

制定者:颅咽管瘤治疗专家共识编写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小儿神经外科学组;

通讯作者:漆松涛

摘要:颅咽管瘤围手术期管理较为复杂,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导致颅咽管瘤术后早期死亡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和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通常神经外科手术医生对术后内环境、脏器功能的监测和治疗知识与经验不足,而重症医生甚至神经重症医生对颅咽管瘤发病机制、解剖基础及术后病理生理学改变的外科因素了解相对欠缺,因而对颅咽管瘤的围手术期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小儿神经外科学组联合神经外科、神经重症、重症医学及内分泌等专家共同制定《颅咽管瘤围手术期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7)》(以下简称共识),以期提高颅咽管瘤围手术期治疗的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官网下载:

2

颅咽管瘤患者长期内分泌治疗专家共识(2017)

制定者:颅咽管瘤治疗专家共识编写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小儿神经外科学组

通讯作者:漆松涛

摘要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进步和对颅咽管瘤起源和生长方式认识的加深,外科手术根治性切除已成为可能。已有大宗病例报道,颅咽管瘤患者术后5年及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达到90%和80%以上。因此,目前对于颅咽管瘤患者预后的关注点不仅是要提高生存率,更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肿瘤类型的不同和治疗水平的差异,导致内分泌状况个体差异巨大而复杂,颅咽管瘤下丘脑-垂体功能减退患者各种激素应用还很不规范,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难以把握,因此,为提高颅咽管瘤患者远期生活质量,制订长期内分泌治疗专家共识显得尤为必要。神经外科医生对内分泌知识的认识不够系统、完整,而内分泌医生对于外科性内分泌障碍的理解缺乏手术解剖学基础,认识难以精准,导致部分颅咽管瘤患者即使平稳、安全渡过围手术期,仍然无法获得高质量的生活,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为了提高颅咽管瘤患者外科治疗后长期内分泌治疗水平,以神经外科、内分泌科为主的有关专家们撰写了《颅咽管瘤患者长期内分泌治疗专家共识(2017)》(以下简称共识),希望通过专家共识,规范患者长期随访,促进患者垂体功能重建,进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官网下载: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52篇指南共识一览(201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