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健康讲堂】贫血多年补不好,一查竟是胃癌!医生:这种贫血别大意

“怎么会是胃癌?”40岁的王女士怎么也没想到,困扰自己多年的贫血,背后竟藏着更严重的疾病。

前段时间,王女士因为持续乏力、气短,来到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山院区(杭州市肿瘤医院)就诊。肿瘤内科一病区吴昂副主任医师建议她做胃镜检查。结果让人心惊——胃低分化腺癌。

其实,王女士的贫血问题已经好几年了。平时她总觉得自己容易累,脸色也不好,还特意多吃红枣、猪肝这类“补血”食物,可一直不见效。去年,她查出子宫肌瘤,当时医生分析可能是肌瘤导致月经量多,引起贫血。可做完手术后,贫血还是老样子。“那时候以为手术做完就能好,谁知道……”王女士回忆道。

1

胃癌为什么会导致贫血?

市一医院吴山院区(市肿瘤医院)消化内科余建奎副主任医师介绍,胃癌导致的贫血很常见,但容易被忽视。

首先,肿瘤侵蚀血管可引发慢性出血,常表现为黑便(柏油样便)或呕血,这是贫血的直接诱因之一。

其次,肿瘤对胃黏膜及胃壁细胞的破坏会干扰营养吸收一方面,胃黏膜受损导致胃酸分泌不足,影响铁的吸收;另一方面,胃壁细胞损伤造成内因子缺乏,进而阻碍维生素 B12 的吸收。铁与维生素 B12 均为造血关键物质,其吸收障碍会直接诱发贫血。

此外,肿瘤本身还会通过多种途径加重贫血,如干扰机体铁代谢、过度消耗营养物质,或因骨转移破坏骨髓正常造血功能。

放化疗等治疗手段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进一步加剧贫血症状。

2

症状隐匿,早期易被忽视

需要注意的是,贫血并非胃癌的唯一临床表现。在疾病早期,尤其是胃低分化腺癌这类恶性程度较高的类型,其症状往往更为隐匿,容易被患者忽视。

临床上近半数早期患者仅有轻微的上腹不适、饱胀感或嗳气等非特异性表现,这些症状很容易被当作“消化不良”而忽视。特别是工作繁忙的年轻人,常常觉得“忍一忍就好了”。随着病情发展,胃癌会逐渐露出“真面目”:

持续性上腹痛:因肿瘤侵犯胃壁及周围组织,疼痛由初期限于饭后逐渐发展为持续性钝痛,夜间尤为明显。

食欲断崖式下降:患者常对肉类产生明显厌恶感,普通食量即可引发顽固性饱胀感。

体重骤降:短期内体重下降超过原体重的5%-10%,是重要的危险信号。

全身消耗症状:乏力、面色苍白、活动后气促,源于慢性失血性贫血和肿瘤消耗。

3

这些人群要定期胃镜检查

胃低分化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胃癌,其特点是癌细胞生长快、侵袭性强。与其他类型胃癌相比,它的进展速度更快,预后相对较差。

胃镜检查是发现早期胃癌的“金标准”。通过内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情况,还能同时取活检明确诊断。医生建议以下高危人群要定期做胃镜检查:

年龄>40岁,且具有以下任一高危因素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癌高发地区人群;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亲兄弟姐妹)有胃癌史;存在上述癌前疾病/病变(萎缩、肠化、异型增生、腺瘤性息肉、术后残胃等);长期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不良习惯者。

推荐筛查起始年龄和频率需咨询医生,根据个体风险分层决定。对于极高危人群(如重度萎缩/肠化、异型增生),建议更早开始和更频繁的胃镜复查(如每年或每1-2年)。

4

胃低分化癌的预防

预防胃癌(包括低分化癌)的关键在于降低风险因素和早期发现:

1.根除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如果检测出感染(如C13/14呼气试验、胃镜活检等),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并复查确认根除成功。

2.健康饮食:多吃新鲜蔬果;限制腌制、熏制、烧烤食品,减少亚硝酸盐、多环芳烃等致癌物的摄入;限制高盐饮食;避免食用霉变食物。

3.戒烟限酒:吸烟是明确的胃癌风险因素,烟草中的有害物质直接作用于胃黏膜或进入血液循环。过量饮酒(尤其是高度酒)会损伤胃黏膜。

4.保持健康体重:肥胖与多种癌症风险增加有关,包括胃癌。

5.积极治疗胃部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健康讲堂】贫血多年补不好,一查竟是胃癌!医生:这种贫血别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