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胃息肉:高发人群需警惕,早期识别早治疗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突出到胃腔内的隆起状病变,多数为良性,但部分类型存在癌变风险。了解胃息肉的高发人群和典型症状,及时干预,能有效降低胃部健康隐患。

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是胃息肉的 “主力军”。幽门螺杆菌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慢性炎症,促使黏膜细胞异常增生形成息肉。数据显示,幽门螺杆菌阳性人群中,胃息肉发生率达 25%-30%,是阴性人群的 3 倍,其中增生性息肉占比超过 60%。长期感染未根治者,息肉恶变风险会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升高。

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者需警惕。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常用于治疗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但若连续服用超过 1 年,会使胃体黏膜受到过度刺激,增加胃底腺息肉的发生风险。临床数据显示,长期用药者胃息肉发生率是短期使用者的 2.5 倍,停药后部分息肉可自行消退,但仍需定期监测。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息肉风险高。慢性萎缩性胃炎会导致胃黏膜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在修复过程中易出现黏膜增生,形成息肉。调查显示,萎缩性胃炎病史超过 5 年的患者,胃息肉检出率达 40%,且息肉癌变概率比普通息肉高 2-3 倍,尤其是伴有异型增生的患者。

有胃癌家族史者遗传风险显著。一级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有胃癌病史的人群,胃息肉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 2 倍。这类人群因遗传因素导致胃黏膜修复功能较弱,对致癌物质的敏感性更高,即使息肉为良性,也需密切监测。

长期吸烟酗酒者息肉发生率高。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损伤胃黏膜血管,减少黏膜血液供应;酒精会直接刺激胃黏膜,破坏黏膜屏障。研究发现,每天吸烟超过 10 支或饮酒超过 50 克的人群,胃息肉发生率是不吸烟不饮酒者的 2.2 倍,且息肉生长速度更快。

胃息肉的症状具有隐匿性,早期多无明显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部隐痛、腹胀,尤其在餐后明显;较大的息肉可能引发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若息肉表面糜烂或出血,会出现黑便、呕血,长期慢性出血还可能导致贫血(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直径超过 2 厘米的息肉,癌变风险显著增加,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可达 10%-20%。

扬州华东慧康医院提醒,高发人群应定期做胃镜检查(建议 40 岁以上每年一次)。发现息肉后,直径小于 0.5 厘米的可定期观察;0.5-2 厘米的息肉可在胃镜下切除;超过 2 厘米或疑似癌变的需手术治疗。及时治疗能将胃癌风险降低 80% 以上,千万别因 “没感觉” 而忽视。早发现、早干预,才能守护胃部健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胃息肉:高发人群需警惕,早期识别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