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至,暑气盛。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度最大的时期,中医称之为“长夏”,湿、热之邪最为猖獗。此时人体阳气浮于体表,腠理开泄,出汗增多,若调养不当,极易耗气伤津,引发中暑、肠胃不适、湿气困重等病症。因此,三伏天养生关键在于防暑降温、健脾祛湿、顾护阳气。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然而,这里的“练”并非鼓励在极端高温下剧烈运动,而是强调顺应时节进行适度调养。三伏天若过度贪凉,如长时间直吹冷风、大量进食生冷,反而会使毛孔骤然闭塞,热邪不得外散,湿浊困阻体内,易致“阴暑”(暑天受寒),出现头痛恶寒、肢体酸痛、无汗发热、呕吐腹泻等症状。尤其平素体质虚弱、脾胃不和、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者,更需谨慎。
三伏养生,需着重关注以下几点:
防暑降温,适度为要:
避免在烈日当空时(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长时间户外活动。外出务必做好防晒(遮阳帽、太阳镜、防晒衣),备足饮水(以温开水、淡茶水、绿豆汤等为佳)。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建议26-28℃),避免冷风直吹头颈、关节及腹部。切记,过度依赖空调冷气,反会抑制人体正常的排汗散热机能,不利暑湿排出。
饮食清淡,健脾化湿:
三伏天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为原则,多吃新鲜蔬果(如冬瓜、丝瓜、黄瓜、苦瓜、西瓜皮、莲藕等清热利湿之品),适量补充优质蛋白(鱼、蛋、豆制品)。可常用赤小豆、薏苡仁、绿豆、荷叶、冬瓜皮等煮粥或煲汤,以利湿健脾。切忌贪食冰镇饮料、瓜果及油腻辛辣,以免损伤脾阳,内生寒湿,导致腹痛、腹泻。可根据身体情况,多食用生姜类食物,温阳化饮,助运脾胃气机。
起居有常,夜卧早起:
顺应夏季昼长夜短的特点,可适当晚睡(不晚于23点)、早起。中午小憩片刻(约30分钟)有助于养心、恢复精力,避开一日最盛之暑热。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耗伤阴津。
运动适度,微汗即止:
选择在清晨或傍晚相对凉爽时进行温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游泳等。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不觉过分疲劳为宜。大汗淋漓反会过度耗气伤津。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温水或淡盐水),切莫立即冲冷水澡或大量喝冷饮。
顾护阳气,冬病夏治:
三伏天是自然界和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也是“冬病夏治”(如贴三伏贴)的最佳时机。对于冬季易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老慢支)、关节冷痛、脾胃虚寒等,借助天时进行温阳散寒的治疗,往往事半功倍。即使不进行特殊治疗,此时也应避免过度损耗阳气,如前述的贪凉饮冷、熬夜等。
“夏不欲穷凉”, 三伏天养生,重在把握一个“度”。既要积极防暑降温,避免热邪伤人;又要智慧地养护体内阳气,避免寒湿内生。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调养,方能安然度夏,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丨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