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36年,后唐的太原节度使、名将石敬瑭为了应对皇帝李从珂的进攻,不得不作出一个震惊当时的大决定——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太宗耶律德光。这一举措,乍看之下似乎只是一项权宜之计,但实际上,它为未来中原的政权更替埋下了祸根,也让宋朝的皇帝们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
北方的游牧民族,自古便以骁勇善战著称,骑射技艺高超,草原上的猛兽让他们锻炼出顽强的生存能力,也促成了他们极强的团队协作精神。相较之下,中原的农耕民族生活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中,皇帝禁止百姓练武,人民对武器的掌握几乎为零。若是北方的骑兵来袭,普通的农民无力抵挡,显然无法与善于狩猎的骑兵对抗。
虽然中原一度通过修建长城以及利用复杂的地理环境来抵御北方敌军,但失去燕云十六州后,边界线从山区一跃移至了平原。平原地带无法再像山区那样建立坚固的防线,失去天然屏障的中原王朝,仿佛失去了大门,任凭敌人随时入侵。燕云的失守,直接影响了宋朝建立后的北方战略,收复这些失地便成了宋朝皇帝心头的难题。
宋朝建立后,尽管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如何夺回失地成了宋朝皇帝的重中之重。宋太宗赵光义在即位之后,雄心勃勃,积极谋划收复燕云。赵光义虽为第二任皇帝,但作为太祖赵匡胤的弟弟,擅长兵法且曾亲自指挥战场,决心在第三年亲自出征,发起了宋辽战争,试图迅速收回这些失地。
他原本认为凭借宋朝庞大的军力,收复燕云十六州是易如反掌的事,没想到他却屡战屡败。此时的契丹,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游牧民族,而是逐渐转型为半耕半牧的社会。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城池,开垦了耕地,冶炼技术已经炉火纯青,制造的兵器锋利异常,根本不像以前那样抢掠一番就匆忙撤离。契丹的领土已然变得像命脉一样重要,他们守土如命,不容许外人轻易染指。
因此,收复燕云的难度可想而知,战争的结局未必如宋太宗所愿。
979年,宋太宗依然充满信心,亲自带领大军发动高梁河之战,目的是收复幽州。当时,宋军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占据优势。刚刚统一北汉的宋朝,拥有了充足的人力和物资,军队士气空前高涨。而北方的百姓也对宋朝抱有极大的期望,纷纷给予支持。宋军的将领们也都是战场经验丰富的名将,如曹彬、潘美、杨业、田重进等,个个身经百战,智勇双全。
为了打赢这场关键之战,宋太宗动员了30万大军。军队浩浩荡荡,从太原出发,尘土飞扬,军旗如云,气吞万里,势不可挡。宋军一路占领岐沟关、易州、涿州,战况一度有利,形势大好。6月23日,宋军来到了幽州,准备一举攻破这道屏障。
然而,战争的进展出人意料地发生了转折。首先,宋军长期行军,疲惫不堪,虽然士气高昂,但远征的疲劳让他们难以保持巅峰状态。其次,辽军则是静待宋军的到来,提前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增派了耶律希达、萧讨古、乙室王撒合等人,带领十万大军驻守幽州。再者,辽军的守将韩德让,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与高超的骑射技艺,不仅能打击敌军,还能稳定军心,他的部队士气高涨,难以攻破。
宋军虽然打得气吞万里,甚至有将领投降,然而韩德让在危急时刻及时稳住了局势。6月25日至7月6日,宋军发动了多次进攻,但幽州城依然顽强抵抗,形势没有像预想的那样迅速扭转。
更为严重的情况出现在7月,辽军增援部队到达,由耶律沙和耶律休哥率领的5万辽军一举将宋军夹击在中间。宋军虽然面临着压力,但仍未放弃。耶律休哥运筹帷幄,采用了“偃旗息鼓”的策略,悄悄绕道来到宋军背后,夜间发动突袭,迅速撕裂了宋军的防线。
宋军陷入了巨大的混乱。经过一日激战,宋军因为疲劳和惊慌,完全失去了战斗力。韩德让趁机发动反击,宋军面临两面夹击,完全失去了抵抗力。宋太宗虽然组织了顽强的反击,但战况极其惨烈,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战斗中,耶律休哥带着数道箭伤依然坚持指挥,冲杀在前,宋太宗的命运也因此急转直下。就在战斗进入白热化时,宋太宗不幸中箭,失去了与部下的联系,局势变得更加危险。军中高层也开始动摇,急忙将太宗救出,迅速撤退。
经过一番狼狈逃离,宋太宗终于带着心腹抵达涿州。但不久后,太宗便得知,自己的失联已经引发了内部动荡,部分将领甚至计划政变,推举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为新帝。
从这场战争的结果来看,宋太宗的失败充满了深刻的教训。无论是急于收复幽州的决策失误,还是未能充分保障后勤,甚至在作战时忽视了自身的安全,均是导致最终失败的原因。若他当时能够更加谨慎,充分准备,历史或许会有所不同。
高梁河之战的失败,成为了宋朝北伐失败的标志,也为日后的靖康之耻埋下了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