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反复胸痛,为什么医生建议我看心理科?

在北京安贞医院临床心理科的诊室里,45岁的王女士脊背挺直地端坐着。金丝眼镜、一丝不苟的妆容、严谨的谈吐,勾勒出中年教师惯有的克制与体面。然而,在这体面之下,是长达半年挥之不去的折磨:反复发作的胸痛、胸闷、心悸,甚至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手脚麻木和窒息般的濒死感...

01

当“心痛”找不到病灶

半年来,王女士辗转于各大医院的心内科、呼吸科、消化科。

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酶、冠脉CTA、肺功能、胸部CT、胃镜...攒了厚厚一沓检查报告,结论出奇地一致: 未见明显异常

“身体没大问题。”

医生的宽慰却成了她更深的困惑与恐惧——

“如果没病,为什么我这么痛苦?”

真实可感的疼痛,与“正常”报告之间,横亘着一条她无法理解的鸿沟。

带着心内科医生“不妨去看看心理科”的建议,王女士走进了北京安贞医院临床心理科的诊室。

“我很开朗,怎么会是心理问题?”

起初,她本能地抗拒这个指向,笃信身体的痛苦,源于器质的病变。

直到医生向她耐心阐释,心理与躯体间,千丝万缕的联结,告诉她这样的病例在心理科“很常见,并不奇怪”。

接受了系统的心理评估、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心率变异性测定后,结果指向了“惊恐障碍”,焦虑的一种——至此她才开始正视,被躯体剧痛遮蔽的“无形伤口”。

半年来,焦虑如同藤蔓时常缠绕着王女士,她总是担心自己的病好不了,担心随时可能会离开这个世界,担心自己死了,孩子怎么办?每每想到这里,她会更加的恐惧不安。

渐渐地,她越发不敢去人多拥挤的地方、不敢坐飞机火车、不敢出游…因为她担心自己一旦发病,会来不及抢救。

原来,种种身体的警报,都是她内心负荷过载的信号。

02

不是所有的胸痛都源于心脏病

其实,王女士的经历在心内科门诊并不少见,他们都有相似的特征:

  • 反复出现胸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 发作时紧张、恐惧感症状剧烈,甚至伴有濒死感;

  • 反复检查却无明显异常发现;

  • 不发作时也常常担忧疾病再次来袭

这类患者,常被诊断为焦虑”、“惊恐障碍”或“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医生有时会告诉他们,这可能是“躯体化症状”——即心理冲突或情绪障碍,最终以身体不适的形式表达出来。

研究数据揭示了一个常被忽视的事实:约20%-30%的胸痛患者,最终被诊断为“非心源性胸痛”,其中相当一部分,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

03

为什么心理问题会导致胸痛?

1. 大脑与身体的“错误连接”

当人长期处于焦虑、压力时,大脑会错误地将这些情绪解读为“身体危险信号”。此时:

  • 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

  • 肌肉紧张:持续的肌肉紧张、收缩,引发疼痛感

  • 呼吸模式改变:过度换气导致口周、手脚麻木等

2. 创伤性事件的“记忆印记”

许多患者的胸痛症状与心理创伤有关。例如:

  • 亲人突然离世(如王女士的丈夫1年前死于急性心梗)

  • 重大疾病经历

  • 严重车祸或意外伤害

  • ……

这些创伤会被大脑以“躯体症状”的形式重新表达出来,就导致患者出现了临床难以解释的躯体症状。

3. 焦虑的“恶性循环”

焦虑会放大身体的细微不适:一次偶然的胸闷 → 担心心脏病 → 频繁检查 → 更加焦虑 → 症状加重。这种循环会让患者陷入“越查越害怕,越害怕症状越重”的困境。

04

心理科怎么治疗胸痛?

针对王女士这类患者,心理科通常采用综合治疗方案:

1. 药物治疗:调节大脑的“情绪开关”

  • 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如SSRIs类):帮助稳定情绪,减少躯体症状

  • 镇静助眠药物:快速控制焦虑,打破焦虑的“恶性循环”,改善睡眠质量

2. 心理治疗:找到症状的“心理根源”

  • 正念疗法:帮助患者重新感知身体信号,减少对症状的过度关注

点击跳转,练习“情绪马杀鸡

  • 眼动脱敏再处理(EMDR):针对创伤性事件进行心理干预

3. 生活方式调整:助力情绪调节

  • 规律运动:运动能促进多种 “快乐物质” 的分泌,帮助释放压力、转移注意力

  • 呼吸训练:学习腹式呼吸,缓解过度换气

  • 压力管理:通过冥想、瑜伽、放松训练等方式减压

05

如何判断胸痛是否需要看心理科?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建议考虑心理科评估:

  1. 检查结果正常:心脏、呼吸、消化科相应检查均无异常

  2. 症状与情绪相关:紧张、压力大时症状加重,放松时缓解

  3. 伴发心理症状:如焦虑、过度紧张、担忧、恐惧等

  4. 反复就医无果:治疗不能缓解或消除症状

06

温馨提醒:

接纳“身心一体”的现实

  1. 不要自责:躯体化症状不是“装病”,而是大脑的一种保护机制

  2. 积极治疗:心理问题同样需要专业干预,就像感冒需要看医生一样

  3. 保持耐心:症状改善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但大多数患者最终都能康复

给自己点时间,允许一切发生。

“原来我的身体一直在替我诉苦。”

经过3个月综合治疗,王女士胸口的“巨石”终于移开,胸痛症状基本消失。回顾这段历程,她感慨良多。

王女士的经历,提醒我们: 心与身,密不可分

当精密的仪器找不到心脏的病灶时,不妨打开“心灵之窗”, 正视心理因素,主动寻求专业帮助,或许那里藏着疼痛的真正答案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反复胸痛,为什么医生建议我看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