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是每个人每天都会做的事,你是否也曾疑惑,为什么每天洗澡还是能搓出“泥”?这些搓出来的 “泥” 究竟是什么东西?又或者,你有没有想过,肚脐眼里那些黑乎乎的 “泥”,让人忍不住想抠掉,可它到底能不能清理?不清理会不会有什么危害?
01
洗澡时搓出的泥是什么?
洗澡时搓出的“泥”,本质上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与外界物质混合形成的混合物。
从人体自身来看,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时刻都在进行新陈代谢。表皮最外层的角质层细胞会不断死亡、脱落,这些脱落的角质细胞就是“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皮肤上的皮脂腺会分泌皮脂,它能滋润皮肤、防止水分流失,但也会和角质细胞混合在一起。
此外,人体每天会通过皮肤排出一定量的汗液,汗液蒸发后留下的盐分等物质,也会附着在皮肤表面。
从外界因素来说,空气中的灰尘、细菌等污染物会吸附在皮肤上。当我们在洗澡时,通过外力搓揉,这些皮肤表面的角质细胞、皮脂、汗液残留以及外界的灰尘等就会聚集在一起,形成我们看到的“泥”。
02
搓澡要注意力度,
否则会破坏皮肤!
搓澡时若不注意力度,确实可能对皮肤造成严重伤害。皮肤最外层的角质层是天然保护屏障,能抵御外界刺激、锁住水分。若用力搓澡,角质层会被过度剥脱,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使皮肤变得敏感、干燥,甚至出现脱屑、瘙痒等症状。
长期过度搓澡还会加速皮肤老化。角质层剥脱后,皮肤失去保护,更容易受到紫外线、污染物等外界因素的伤害,导致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流失,使皮肤松弛、出现皱纹。此外,用力搓澡还可能造成皮肤微小创伤,为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提供入侵机会,增加感染风险,如引发毛囊炎、皮炎等疾病。
为保护皮肤健康,搓澡时需注意:选择柔软的搓澡巾或毛巾,避免使用粗糙物品;控制力度,以不引起皮肤疼痛和发红为宜;搓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10分钟;频率不必过高,一周1-2次即可;搓澡后及时涂抹保湿乳液,保持皮肤湿润。对于皮肤敏感、干燥或有皮肤病的人群,搓澡时更需注意力度。
03
肚脐眼里的泥能清理吗?
很多人洗澡时,会发现肚脐眼里藏着一层黑乎乎的“泥”,总有人会忍不住用手扣,那这个地方到底能不能清理呢?不清理会有什么危害吗?
其实,这些黑色污垢是皮肤代谢产生的角质碎屑、皮脂、汗液与灰尘的混合物,加上肚脐眼凹陷的特殊结构,容易藏污纳垢,产生堆积属于正常现象,一般不会危害健康。
肚脐眼的泥可以清理,但平时穿衣如果不爱漏“小蛮腰”的话,不清理也无伤大雅。想清理的话,要注意不要用力过猛或使用尖锐工具(如指甲、硬物),否则可能导致皮肤破损,引发红肿、疼痛甚至感染。感染可能扩散至腹腔,导致脐炎、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表现为腹痛、发热、流脓等症状。正确的清理方法应该是:
1.软化污垢后轻柔清理
先用棉球蘸取温盐水敷在肚脐上5-10分钟,待污垢软化后,用无菌棉签轻轻擦拭,由内向外清理。若污垢较硬,可用少量婴儿油软化后再清理。
2.日常维护
清理频率无需频繁,每周1-2次用温水轻柔冲洗肚脐即可,防止污垢堆积。洗澡后可以用棉签吸干肚脐眼的水分,避免潮湿环境滋生细菌。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吴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