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一个初次见面的人,在一场短短的对话后,你居然会忍不住向他倾诉心事、甚至觉得对方太懂自己了,还有着相见恨晚的感受?
这并不是突然的遇到知己了,而是一种可以被心理学解释的现象。
2024年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研究指出:
只要10分钟的对话,就能让陌生人之间的自我认知趋同,从而快速建立起类似“老朋友”的亲密感。
换句话说,有时候我们以为的知己并不是命中注定,而是通过一场好好说话聊出来的。
为什么一场短暂的聊天,就能迅速拉近两个陌生人的距离?
这背后的心理学机制叫做互我趋同。
这是说:人在交流中,会下意识地调整自己的表达和想法,使其更接近对方的感受与观念,从而建立共鸣。
比如我们跟人聊天时,会不自觉地用对方的语气、词汇,甚至会重复同样的话去表达自己一样。
这种微妙的模仿和配合,正是互我趋同的表现。我们不仅在倾听对方,也在用对方的眼光重新认识自己。
实验怎么做的?
在这项实验中,研究人员招募了104位成年人,将他们随机分为四人小组进行对话练习。
每位参与者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逐一交谈,每次对话控制在10分钟左右。
对话的内容被分为两类:
浅层话题:比如天气、兴趣爱好。
深层话题:比如人生经历、价值观、对未来的看法。
在对话前后,每位参与者都填写了一份60项的自我特质评估问卷;
比如“我是否乐于助人”、“我是不是一个独立思考者”等,用于衡量他们的自我认知状态。
结果发现,在10分钟的对话之后,两个完全陌生人的“自我认知画像”变得更加相似了。
结果的数据上得到了统计学支持。聊天前原本差异大的两人,之后的趋同效果越显著。
为什么我们会靠近对方呢?
这不是刻意的模仿,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社交适应机制。
在对话过程中,人们的自我认知不知不觉地向对方靠拢了。
心理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对齐”,这和我们大脑里的一种心理机制有关。
当我们和别人交流时,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和接纳。
这种渴望让我们不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态度甚至自我认知,去迎合对方,让自己看起来更像是对方的同类。
就像在咖啡馆里的你和陌生人,你们在聊天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彼此都喜欢读书,或者都喜欢某个歌手。
于是你会觉得自己和对方有很多共同点,这种感觉会让你更加放松,也更愿意继续和对方交流。
而当你和对方的自我认知越相似时,你们就越享受这次聊天。
这种自我对齐不仅仅发生在两个人之间,当你们的自我认知向社会主流认知靠拢时,也会产生类似的效果。
比如当你们在聊天中发现彼此都认同某种社会价值观,或者都对某个热门话题有相似的看法时,你们会觉得自己和对方更合拍;
这种感觉会进一步加深你们之间的亲密感。
合拍是聊出来的
很多人觉得,朋友或伴侣之间的合适来自于性格相似、三观一致。
但这项研究指出这不完全是选择的结果,更是互动的产物。
我们并不是天生就是合得来,而是通过一轮轮的交谈,逐渐变得合拍。就像长期相处的朋友或伴侣,总会越来越像彼此。
研究还发现,对话不仅让个体之间更像彼此,也让人朝着社会主流认知靠拢。
特别是那些在一开始个性比较鲜明、想法比较独特的人,在交谈中会主动收起锋芒,调整立场,以获得更多的认同感。
这项研究提供了几个非常实用的启示:
首先要学会倾听。在对话中,真正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表达。
当对方说话时,认真地回应,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注和理解。
这样对方会更愿意和你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你们的自我认知也就更容易发生对齐。
其次要善于发现共同点。在聊天过程中,留意那些你们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价值观。
当发现这些共同点时,可以适当展开话题,让彼此的相似性更加凸显。
比如,你们都喜欢看电影,就可以聊聊最近看过的电影,分享彼此的感受和看法。
最后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害怕在对话中展示真实的自己,也不要对对方的个性和观点过于挑剔。
当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对方时,更容易让自己的自我认知向对方靠拢,从而建立起亲密的关系。
心理学家把这种调整视为一种积极的社交能力,能够提升人际亲和力、建立信任和归属感。
我们在对话中所做的每一次微小的靠近,潜台词都是:“我愿意理解你,也希望你理解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