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的一个早晨,晨光穿透医院长廊的玻璃幕墙,在地面投射出明暗交织的光影。而此时,北京老年医院消化内科诊室内,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救援“战役”正悄然打响。
病例
分享
七旬老人吞咽困难两月未解
辗转多家医院,常规胃镜查病因遇阻
家住通州72岁的张大爷,因持续两个月的进行性吞咽困难,辗转多家医院求治无果后,最终来到北京老年医院寻求进一步诊疗。此前在当地医院尝试胃镜检查时,因操作受阻未能明确病因,这让张大爷的病情始终笼罩在未知的迷雾之中。
食管狭窄成诊断关卡
普通胃镜因上段狭窄难深入
入院后,经过初步评估,影像检查提示食管存在外压性改变,但要想明确病因,胃镜活检成为关键的“突破口”。然而,当常规胃镜小心翼翼地探入食管时,一道严峻的“关卡”横亘眼前——食管上段出现严重狭窄,普通胃镜难以通过,操作陷入僵局。面对这一突发状况,现场的操作医生眉头紧锁,额角也沁出细密的汗珠。
紧急决策换镜攻坚
纤细鼻胃镜上阵,高风险操作挑战极限
“更换鼻胃镜试试。”危急时刻,消化内科主持工作的张艳副主任迅速做出决策。鼻胃镜管径更为纤细,理论上更有机会通过狭窄部位,但这对操作的精准度提出了极高要求。每推进1毫米的镜身,都伴随着食管黏膜撕裂、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每一次细微的镜头调整,都在考验着操作者的技术与心理素质。
食管内似“雷区”步步惊心
黏膜肿胀充血,半小时推进仅寸许
狭窄的食管通道内,黏膜组织肿胀充血,犹如布满“地雷”的战场,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致命性出血。张主任全神贯注,凭借多年积累的丰富经验,双手熟练且精准地操控着内镜,在狭小的空间中寻找突破路径。半小时过去了,内镜推进依然艰难,手术室内的气氛凝重到几乎凝固。“再试一次,放慢速度,保持稳定!”张主任语气沉稳,却透着破局的坚定决心。
鼻胃镜突破获进展
深入发现菜花样肿物,精准取5块活检
经过反复尝试、不断调整进镜角度,鼻胃镜终于成功突破“封锁”,缓缓深入食管深处。当镜下呈现出菜花样肿物的那一刻,在场医护人员紧绷的神经终于得到片刻舒缓——距离揭开疾病真相仅有一步之遥。但紧接着,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来临:需要在极为脆弱的病变组织上获取活检标本。张主任凭借二十余年的临床积淀,凭借对解剖结构的深刻理解,巧妙避开病变部位的血管,精准操作活检钳,成功钳取5块病理组织。随着标本的顺利获取,手术室内压抑许久的气氛瞬间被如释重负的轻松取代。
病理确诊鳞状细胞癌
精准诊断点亮后续治疗希望
三天后,患者病理诊断结果明确:鳞状细胞癌,患者随即被转往我院肿瘤中心接受治疗。虽然确诊癌症的消息令人痛心,但这一准确的诊断为后续制定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后续的病例讨论会上,张主任感慨道:“此次内镜检查充满挑战,它不仅是医疗技术的较量,更是我们医者守护生命的庄严承诺。如果没有这次冒险且精准的检查,患者的病情极有可能继续延误。”
这场历时近两小时的内镜诊疗攻坚战,充分彰显了北京老年医院院消化内科医疗团队精湛的专业技术、临危不乱的应急处置能力,以及对生命高度负责的职业精神。面对复杂疑难病例,他们以专业为剑、以担当为盾,成功为患者打开生命通道,照亮后续治疗的希望之路,生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医者初心与使命担当。
供稿 | 消化内科 任海涛
编辑 | 宣传中心
消化内科
1999年,北京老年医院消化内科萌芽(大内科消化科组)。2003年,消化内科正式成立。科室现有床位数22张,年内镜量5000例左右。病区分成住院、消化内镜中心两部分。住院常规收治食管、胃肠疾病、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肝胆胰疾病、消化道息肉等病人,开展无痛胃肠镜检查,消化道早癌筛查,内镜下止血,内镜下息肉EMR术、ESD术。
重点病种:
消化道溃疡,消化道出血,老年性便秘,急性胰腺炎,肝功能异常,消化道肿瘤。
重点技术:
胃肠镜检查及治疗,涵盖无痛胃肠镜检查、色素内镜检查、放大内镜精查、息肉切除等,尤其擅长高龄老年患者内镜下的微创治疗与消化道早癌全链条管理。
新技术新项目:
消化道早癌全链条诊疗、消化道出血内镜诊疗、胃食管反流内镜诊疗、老年功能肠道疾病诊疗。
专家介绍
张艳
副主任医师
北京老年医院消化内科 主任
擅长:消化道早癌全链条筛查、诊治;消化道出血内镜诊治。
长期从事消化内科临床科研工作,对消化内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经验丰富,对疑难病症及急危重症有独到见解,熟练开展消化内镜下诊疗,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
社会任职:中华全科医师学会贲门癌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健康促进会胃食管反流分会全国委员;中国食药安全促进会抗衰老医学与主动健康分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市医院创新管理与技术应用协会常务委员。
精彩合集
了解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