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小暑牢记三忌、三宜、三秘诀,健健康康过夏天

小暑是一年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

唐代诗人元稹写:“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小暑节气,夏风渐暖,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

且再过几日便正式入伏,进入暑邪和湿邪交替的三伏天。

人体出汗多,消耗大,易疲惫中暑,养护身心刻不容缓。

牢记三忌、三宜、三秘诀,健健康康过夏天,记得为家人收藏转发!

01

三忌

  • 忌外出暴晒

谚语有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暑气蒸腾,阳光最为猛烈。

应尽量避免外出暴晒,否则不仅会晒伤,还容易中暑。

出门活动时,也要做好防晒工作,如擦防晒霜、穿戴遮阳衣帽等。

尤其是体质较弱的中老年人,最好随身携带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药品,谨防意外。

  • 忌运动大汗

《素问》有言:“五脏化液,心为汗。”

运动出汗养阳,但运动大汗,反而会损伤津液和心气。

进而引发身体不适,甚至暑湿之气也会趁汗液增多时乘虚而入。

我们应遵循“少动多静”的养生原则,避免运动过度,出汗过多。

可以选择晨练或晚练,以散步、八段锦等和缓运动方式为主,微微出汗为宜。

  • 忌贪凉过度

陆游在诗中写:“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

小暑湿热,如身处蒸笼,即便一动不动也会有汗珠滚落。

很多人都会喝冷饮、吹空调、洗凉水澡,来抵抗炎热的天气。

但此时过度贪凉,容易寒气入体,损伤自身阳气,遗留大病之根。

所以,要少吃冷饮,少吹空调,温水洗澡,方能保护身体,远离疾病。

02

三宜

  • 宜清闲养神

小暑节气过后,马上就是三伏天。

“伏”,意味着趴下来蛰伏,不可太过劳碌。

因为夏季燥热,心神涣散,如果事务繁重,更容易伤神。

我们要顺应自然天时,注意劳逸结合,清闲一点,正念凝神。

忙有忙的滋味,闲有闲的价值,适当清闲蛰伏,既能周全自身,亦能安享生活。

  • 宜清静养心

传统中医认为:“心与夏气相通应。”

意思是,夏主心,夏季燥热,心火也会随之旺盛。

容易内火心生,上火生疮,情绪烦躁,伤身伤心。

心静自然凉,越是着急上火,越要养一分清静之气。

平日里听听轻音乐,养养花,读读书,收摄心神,让自己情绪稳定愉悦。

任外界高温酷热,也要心如止水,安静沉稳,调和身心,生活才能从容悠然。

  • 宜清淡养身

俗话说:“小暑大暑,有米不愿回家煮。”

夏天很多人会苦夏,食欲不振,身体疲乏,无病三分虚。

再加上长夏属脾,如果饮食不调,对脾胃损伤极大。

因此,小暑饮食要以清淡为主,不贪冰冷,不食油腻,不吃辛辣。

可适当多吃些清热解暑、健脾化湿的食物,如绿豆、苦瓜、莲子等。

03

三秘诀

  • 艾灸补阳

中国有句老话:“冬养三九,夏治三伏。”

小暑后是三伏,在阳气旺盛的当下艾灸温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仅能排出体内湿寒气,还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保身心安康。

而且此时气血活跃,运行充盈,最有利于药物吸收,是冬病夏治的好时节。

通过艾灸补阳,可以最大限度地以热治寒,抵御外邪,减少冬季生病几率。

  • 羊汤散寒

民间流传一句话:“喝了伏阳汤,不用开药方。”

小暑时节,喝羊汤,吃羊肉,看似和高温天气格格不入。

实则夏日炎热,代谢极旺,出汗较多,阳气外泄,寒气堆积。

喝羊汤不仅可以发汗祛邪,温中散寒,也可以滋补脾胃,理气活血。

同时,还能强身健体,对人们提高身体免疫力和高温天气抗病力大有裨益。

  • 泡脚祛湿

《养生论》中记载:“夏天泡脚,湿邪乃除。”

小暑节气,雨热同期,气温升高,湿气加重。

而且人们长期待在空调房,吃冷饮冷食,让身体更加湿寒。

所以,小暑养生保健的重点,除了防暑,就是祛湿。

晚上经常泡脚,可以有效通畅气血,祛除体内暑湿。

适时加生姜、艾草等中草药,还有不同疗效,但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以免伤气。

在燥热的夏季,保持内心平静,享受闲暇时光,合理食用清淡食物,安然度过这个夏天。

转自儒风大家、诗词天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小暑牢记三忌、三宜、三秘诀,健健康康过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