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由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浙江省神经科学学会及国际人际心理治疗协会中国分会联合主办的“IPT人际心理团体治疗·高阶培训”在杭州启幕。
浙大一院教学部主任陈韶华教授为培训致辞,给予殷切期望。开班仪式上,浙大一院黄满丽教授以热情致辞拉开序幕,全体学员与讲师齐聚一堂,定格开班合照,开启三天充实的学术探索之旅。
陈韶华(上)、黄满丽(下)
01
国内专家联袂执教
11位临床心理专家锚定模块化教学
浙大一院黄满丽教授奠基团体治疗全流程框架,浙大一院周笑一治疗师拆解团体创建前核心技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李卫晖教授突破初始阶段信任建立瓶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孙霞治疗师 聚焦团体IPT应用抑郁症的中期阶段策略,并拓展了焦虑症中应用。
黄满丽、孙霞、周笑一
浙大一院胡婵婵治疗师锻造结束阶段仪式化处理;浙大一院王中治疗师带练中期阶段实战攻坚;浙大一院陈京凯治疗师提炼IPT-G关键技术图谱;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汤路瀚主任攻坚青少年疑难应对方案。
汤路瀚、王中、胡婵婵、陈京凯
浙大一院杨建中教授锚定督导伦理根基;浙大一院胡健波教授构建督导三重反馈系统;浙大二院陈巧珍教授激活悲伤反应督导新视角;浙大一院胡婵婵治疗师 通过督导解构角色冲突,在关系系统中重塑自我定位。
杨建中、陈巧珍、胡健波、胡婵婵
每位专家都是领域内的临床智慧载体,让前沿技术可触可及。
02
演练实操
——让技能长在手上
·沉浸式训练|学完即练
每日2-3轮「理论输入→导师示范→分组实操」即时循环
·全程贯穿的教学案例
一例到底「沉浸式训练」——全体学员深度参与同一个教学案例的完整团体治疗历程。
团体治疗模拟示范
03
学习小组即治疗团体
一场团体动力的“自体解剖”实验
本次培训的分组演练,本质是构建了「团体中的团体」——
当80位学员被分为7-9人的小组时,这些小组便成为治疗团体的微缩模型。
▍ 团体动力的双重穿透力
表层:学习带领团体的技术
深层:亲历被团体塑造的过程
这「既是观察者又是参与者」的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理论在血肉般的互动中生根发芽。
✦
•
✦
✦
左右更多
✦
学员演练
学员反馈: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学到」和「做到」还是两码事!一些知识点在实践中慢慢开始有所领悟也快速触及到了自己的实践盲区,希望能有更长的实践时长。
✦
•
✦
✦
左右更多
✦
学员风采
04
专业护航|督导现场
——案例照见成长
在7月6日的三位督导老师 陈巧珍教授、胡健波教授、胡婵婵治疗师对案例进行了密集督导,三个典型案例如同三棱镜,清晰展现了IPT技术的精妙。
案例呈报者
叶绍永、徐漪然、汤尧娟
我们并非急于修正错误,而是学习在冲突中放下防御,在悲伤里真实停留,在角色崩塌处重建联结。这过程本身,就是将困惑转化为临床智慧。
05
结束仪式
——红绳系心·寄语未来
一根红绳串起80个灵魂的回响:
7月6日16:20,胡健波教授将象征团体联结的红色毛线端头系在腕间。随着毛线团在学员间传递,每个人在缠绕红绳时留下结业寄语:
“感谢课程带来的宝贵知识和温暖的人际力量,学员间的支持令人触动。”
“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也为自己坚持完成初、中、高三阶学习而欣慰。”
“学到建立美好人际关系是有方法可循的,再次感谢老师!”
“作为爱好者,从懵懂到意犹未尽,相信大家未来可期。”
“为学习特意调班。作为咨询新手,期待将所学技术逐步应用于临床。”
“送给大家我喜欢的话:离别是人生第二幸福的事,因为之后都是重逢——而重逢是第一幸福。”
“当初选黄老师做导师,正是看重她在心理咨询的建树。参加完三阶培训,深感选择正确。”
“感谢各位老师教导。愿大家像这根线,在心理学学习的路上长久相伴。”
“感谢大家营造的美好氛围!参加三阶后更自信了,也希望各位治疗师、医生在工作中相信自己。”
“我们结成了广阔的人际网络。愿众人划桨开大船,助力IPT发展壮大,帮助更多患者。谢谢老师同学们!”
...
会场中央红色毛线纵横交错,治疗团体的真谛不言自明:我们终其一生学习的联结技术,滋养自己,疗愈他人。
各位学员,我们后会有期!
编辑:陈千凤、周笑一
审阅:黄满丽、胡健波
摄影:李晔、胡佳怡、赵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