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雨水多,湿气重,而湿气被称为“万病之源”,在致病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中,中医最怕湿邪。而湿邪从不孤军奋战,如湿与寒在一起,称为湿寒;湿与热在一起,称为湿热;湿与风在一起,称为风湿;湿与暑在一起,则称为暑湿。
人体湿气过重时,会对身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有超过60多种疾病与湿气有关,如肥胖、水肿、腹胀、湿疹、皮炎、痤疮、泌尿系统感染等,严重的可引起顽固性肥胖,这种肥胖还易引发高血压、高血脂,甚至会引发恶性肿瘤。因此,去除湿气刻不容缓。
湿邪潜伏在人体内的器官上,程度不同,症状表现也不一样。
湿邪分5级,你在哪一级?
一级湿邪在表皮
以皮肤瘙痒、湿疹湿疮为主要表现,症状有皮肤瘙痒、头脸油腻和湿疹等。这是因为湿邪会使气血运行受阻,肌肤不能荣养,故会出现皮肤瘙痒等问题,湿气留于肌肤则脂水淋漓。
二级湿邪在肌肉
以酸困累乏、腰酸乏力、关节酸重、肩颈肥厚等为主要表现。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脾虚运化水湿无力,寒湿内困,则会出现肌肉腰膝等酸困无力的症状。同时,脾虚失运,人会出现面色萎黄、精神疲惫、体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后胀气、四肢欠温、气短怕冷、形体肥胖等问题。
三级湿邪在骨骼
湿邪重滞,容易留在关节骨骼等处,多有骨骼关节处疼痛不适等临床表现,且遇寒湿天气或季节交替时节症状加重。比如肩周炎、肩痛、颈椎劳损、腰痛、关节炎、风湿等。因此,颈肩病痛的人群下雨天要减少外出,不慎淋雨要及时更换衣物,以免加重体内湿气。
四级湿邪在脏腑
症状有脾胃湿困、胃胀、胃痛、腹痛、腹泻、便秘、痢疾、大便黏滞、易咳有痰、妇科炎症、腹痛腹泻、周身浮肿、月经不调、带下淋漓等。
五级湿邪易淤堵
中医认为,寒湿内蕴,日久化痰成瘀,成为痰瘀互结之证,痰瘀闭阻,可以导致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此类体质易患结节、囊肿、肌瘤、息肉等,且多易再长或复发。
日常实用的祛湿小方法
根据中医养生理念与现代健康管理结合,为您整理以下日常可操作的祛湿方案:
一、饮食调理(厨房里的祛湿智慧)
- 早餐选择:燕麦粥(加少量陈皮丝)或玉米须茶(鲜玉米须5g煮水)
- 午餐搭配:清蒸鲈鱼(配姜丝)+ 蒜蓉空心菜(焯水后凉拌)
- 晚餐建议:冬瓜海带汤(冬瓜带皮煮)+ 杂粮饭(小米、藜麦、糙米)
- 加餐选择:烤红薯(连皮吃)或无花果干(每日3-5颗)
二、运动习惯(让身体动起来排湿)
- 晨间唤醒:梳头100下(用木梳从前往后梳)+ 踮脚深蹲15次
- 通勤时段:地铁公交上做"提踵运动"(踮脚尖保持5秒,重复20次)
- 午休时间:靠墙站立(后脑勺、肩胛骨、臀部贴墙)5分钟
- 晚间放松:仰卧蹬自行车(双腿空中踩踏2分钟)
三、环境管理(打造干燥小环境)
- 衣物处理:雨天穿防水鞋套,回家后立即用吹风机热风吹干鞋内
- 床铺养护:每月将床垫竖起晾晒2小时,床单下铺层旧报纸吸潮
- 空间除湿:在衣柜角落放包未清洗的米(装在棉布袋里)
- 电器使用:洗澡后开启排风扇15分钟,冬季空调开"除湿+送风"模式
四、日常小动作(碎片时间巧祛湿)
- 等车时:双手搓热后快速摩擦后腰(命门穴位置)30次
- 看电视:用保温杯装热水,隔着毛巾热敷膝盖(每次10分钟)
- 刷手机:手指交叉翻腕(掌心朝上转掌心朝下)重复20次
- 睡前仪式:用艾草包(干艾叶装布袋)加热后敷肚脐10分钟
五、季节性调整(顺应天时的祛湿法)
- 梅雨季:每天吃3片醋泡姜(子姜切片,米醋浸泡)
- 三伏天:用保温杯带自制酸梅汤(乌梅3颗+山楂2片+冰糖)
- 秋季:每周喝1次白萝卜蜂蜜水(萝卜汁加蜂蜜调匀)
- 冬季:泡脚时加把花椒(约20粒,水凉即停)
六、监测与反馈(建立祛湿日记)
- 晨起观察:舌苔颜色(正常为薄白苔,厚黄需注意)
- 如厕检查:大便是否成形(香蕉状为佳,黏马桶需调整)
- 体重记录:每周同时间称重(早晚差异超过1kg需警惕)
- 皮肤测试:用指腹按压小腿胫骨前侧,松开后回弹速度
通过这些日常可坚持的小方法,配合规律作息(建议23点前入睡)和情绪管理(每日深呼吸练习),可逐步改善体内湿气状态。
参考资料:
1、《晚霞》2018-08-05,夏季除湿正当时,吴义春(北京中医医院急诊科医师)
2、人民网-生命时报,2019年07月11日,《人体寒湿分五级》,赵艳(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
版权声明
我们尊重原创,部分图片文字来源网络,
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宣传素材。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