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肥胖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从去年“体重管理年”活动启动,到今年健康体重管理行动纳入健康中国行动,通过这些政策变化,您或许能感觉到,全社会正在动员起来打一场防控超重肥胖的健康保卫战。其中,营养手段是打赢这场健康保卫战的重要武器之一。
在前不久由中华预防医学会营养与健康分会主办的2025年营养与健康学术会议上,与会专家围绕国内外营养与健康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基层实践经验等进行了交流,会上多个报告专门谈到了营养与体重管理的问题。
一胖百病来
超重肥胖也是营养不良
“超重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中间危险因素甚至是独立危险因素。”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介绍,与维持健康正常体重的人群相比,代谢不健康的超重肥胖人群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升高122%。与身体质量指数(BMI)正常的情况相比,超重肥胖会导致男性的糖尿病风险增加43%,女性增加41%。并且,肥胖还是结直肠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肾癌、食管癌、胆囊癌、甲状腺癌、胰腺癌等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参事常继乐指出,超重肥胖实际上也是一种营养问题,属于营养不良的一种,然而这个概念尚未得到很好地认识。
吃得不均衡
主食少、油盐多、肉超标、菜不够
陈君石指出,近几十年来,中国居民膳食模式发生巨大变化,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总能量的比例大幅度下降,而脂肪却明显上升。油、盐、畜类肉摄入量超标,全谷物、新鲜蔬菜、水果、豆类、乳制品摄入量降低不足。这些变化也与我国居民超重肥胖率逐步上升密切相关。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苏畅介绍,2002~2022年间,我国居民整体脂肪供能比增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降低。成年居民米类摄入量总体呈下降趋势,面类摄入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居民脂肪供能比总体超过推荐摄入量,20年间,全国烹调油摄入量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多数省份烹调油摄入超过推荐摄入量。
20年间,我国居民动物性食物摄入逐年增加,畜禽肉占比最高,多数省份畜禽肉摄入量超过推荐摄入量。而奶类、蛋类和鱼虾类所占比例均低于推荐量。
20年间,我国居民蔬菜摄入逐渐增加,南方省份蔬菜摄入量高于北方省份,但多数省份蔬菜摄入量仍低于推荐量。
动得不充足
年轻人久坐多,活动量不如老年人
与“吃得不均衡”相对应的是“动得不充足”。苏畅表示,2022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呈东高西低趋势与身体活动不足率的区域特点一致,东部地区居民身体活动不足率较高,西部地区居民总体身体活动不足率相对较低。
陈君石指出,人们身体活动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有的年轻人静态行为(比如久坐)时间多于老年人。研究显示,2002~2017年,我国城市和农村地区18~45岁中青年人群业余静态行为时间持续增加,而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则呈减少趋势。
目前强有力证据表明,身体活动总量增加与增重风险降低具有较强相关性,当身体活动总量每周累计超过150分钟时,这种关系最为明显。而且这种关系似乎并不因性别而异。
没有健康的小胖墩
儿童肥胖的远期健康危害要警惕
“一老一小”人群的体重健康问题向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没有健康的小胖墩。”对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席波说。他们团队开展的队列研究发现,肥胖儿童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会显著增加,即使代谢正常的肥胖儿童,其血管结构异常的风险仍较高。此外,与健康儿童相比,持续或新发脂肪肝的青少年,心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的风险显著增加。而且,儿童肥胖的远期健康危害要警惕:儿童期肥胖也会增加成年期高血压和糖尿病风险。
但值得一提的是,儿童期超重肥胖如果在成年期逆转为正常体重,则其成年期发生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也会降低。之前有脂肪肝,后来逆转为健康状态的青少年,并未表现出心血管结构异常风险的增加。
“老来瘦”未必好
高龄老人“高BMI+低腰围”更受益
“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BMI(身体质量指数)控制在22~26.9更合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所副研究员吕跃斌说,研究发现,高BMI+低腰围能使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0%,非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18%。
建议高龄老人每年至少测量1次身高,每月至少测量1次体重,如果近3个月体重波动超过5%,建议每月至少测量2次体重。对于BMI不在适宜范围的高龄老年人,建议提供相应的健康管理服务。
高龄老人膳食方面,要有足量的优质蛋白,搭配适量的果蔬。选择质地细软、能量和营养密度高的食物。患有疾病或有吞咽障碍的高龄老人可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要合理配制食物,接受饮食调控和临床营养治疗。
身体活动方面,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量力而行。在熟悉的环境下活动,活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整理活动。特别是注重肌肉练习、平衡能力、灵活性和柔韧性练习,积极参与多样的文化休闲活动,减少静坐时间。
牢记64个字
健康体重的关键是吃动平衡
“健康体重的关键是吃动平衡。”陈君石说,《居民体重管理核心知识(2024年版)》当中的8条核心知识、64个字需要大家牢记:正确认知,重在预防;终生管理,持之以恒;主动监测,合理评估;平衡膳食,总量控制;动则有益,贵在坚持;良好睡眠,积极心态;目标合理,科学减重;共同行动,全家健康。
记者 || 楚超
编辑 || 颜红波
校对 || 郑春华
审核 || 董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