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肝脏和胆道系统中,潜藏着一种“伪装高手”——胆管癌(简称CCA)。它并不常见,却异常凶险,不仅恶性程度高,而且容易被误诊。如今,一项由中国多家顶尖科研机构联合完成的研究,利用单细胞技术深入剖析了这种癌症的“作战阵地”,揭示了其隐藏的致病机制与可能的治疗突破口。
胆管癌的“左右分裂”
胆管癌可分为两大类:肝内胆管癌(iCCA)和肝外胆管癌(eCCA),后者又包括肝门部(eCCA-P)和远端胆管癌(eCCA-D)。它们虽同属胆管系统,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出生背景”:iCCA源自肝脏深处,而eCCA则发源于连接肝脏和肠道的胆管。
这次研究首次在单细胞水平对28位患者、超过10万个细胞进行了逐一分析,不仅包括癌症患者,还纳入了因结石或囊肿引发慢性胆道炎症的患者,为揭示癌前变化提供了珍贵线索。
癌细胞也有“性格”
研究团队发现,这些胆管癌细胞可以按照“性格”分为四种类型:
增殖型:爱分裂、长得快,标志物如MKI67、TOP2A。
腺体型:有分泌功能,富含肠道黏膜相关基因。
衰老型:进入“退休状态”,但分泌的炎症因子可能促癌。
干扰素反应型:受到免疫信号刺激,特别容易产生耐药,预后较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iCCA以“衰老型”居多,eCCA则多为“干扰素反应型”。这意味着,即便都是胆管癌,不同部位的肿瘤,内部细胞的“性格”也完全不同。
找到癌症“根源细胞”
在eCCA样本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群神秘的“根源细胞”——LY6D阳性的上皮祖细胞。它们表现出高度的“干细胞性”——也就是具备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的能力,更糟糕的是,它们对常见的化疗药物如顺铂、吉西他滨、5-FU表现出极强的抗药性。
这些细胞仿佛癌症的“种子”,躲在肿瘤深处,在治疗压力下伺机反扑。它们的“藏身之处”,则被一种名为ISG15的干扰素诱导因子所“灌溉”。
干扰素成癌细胞“导师”?
ISG15原本是免疫系统的一员,在病毒入侵时站上第一线。但在胆管癌的战场上,它却“反水”了。
研究显示,在eCCA中,有一整个“ISG15高表达微环境”——包括特殊的周细胞、免疫细胞和肿瘤细胞,三者之间互相“打配合”,用信号传导维持LY6D+祖细胞的活性和抗药性。
更惊人的是,当研究者给胆管癌细胞加入外源ISG15时,这些细胞的球状生长能力增强(类似于干细胞形成类器官的能力),干细胞相关基因(如CD44、EPCAM)也迅速上调,同时对药物的抵抗力显著提升。这说明ISG15不仅是个“信使”,还是个“导师”,在暗中训练癌细胞如何变得更强、更耐打。
为精准医疗带来新希望
为了验证这些发现是否有助于临床治疗,研究者建立了多个病人来源的“类器官”(PDO)模型——一种在实验室中培育出来的微型肿瘤。结果显示,不同“性格”的胆管癌类器官对药物的反应截然不同:干扰素型最耐药,而腺体型和衰老型则相对容易被药物攻破。
这意味着,如果在手术或活检时就能检测出病人的肿瘤属于哪一类,就能为其“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最大程度提升效果,避免无效用药。
参考文献:
Liu, C., Wang, X., Liu, E., et al. (2025). Deciphering cholangiocarcinoma heterogeneity and specific progenitor cell niche of 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at single-cell resolution. 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 1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