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作为全球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其发生与多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根据美国癌症协会(ACS)、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等权威机构通过长期研究,并结合流行病学数据与临床观察,总结出20种可能诱发癌症的关键因素。
图源:摄图网
一、行为与生活方式类
1、吸烟:吸烟是18种癌症的明确诱因,包括肺癌、喉癌、膀胱癌等,吸烟者肺癌风险比不吸烟者高15-30倍;二手烟暴露者肺癌风险增加20%-30%。
2、酗酒:酒精(乙醇)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I类致癌物,与肝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7种癌症直接相关,日均酒精摄入超40克风险显著升高。
3、久坐不动:长期缺乏运动(每周中等强度运动不足150分钟者)会增加结直肠癌(风险值增加24%)、子宫内膜癌等风险。
4、过度紫外线暴露:长期日晒,或使用日光浴设备会增加皮肤癌(尤其是黑色素瘤)风险,95%的黑色素瘤与紫外线辐射相关。
5、电离辐射:频繁接受X射线、CT等检查可能增加白血病、甲状腺癌风险,高剂量辐射暴露(如核事故)与多种癌症相关。
6、倒班工作:美国癌症学会研究指出,长期倒班可能扰乱生物钟,影响激素分泌,与女性乳腺癌风险升高相关。
图源:摄图网
二、饮食与代谢类
1、加工肉类摄入:每日摄入50克加工肉类者(比如香肠、火腿等)结直肠癌风险升高18%;其含有的亚硝酸盐是明确致癌物。
2、高盐饮食:腌制食品等高盐饮食与胃癌直接相关,中国胃癌高发与腌制食品摄入密切相关。
3、蔬果摄入不足:每日蔬果摄入低于400克,消化道癌(如胃癌、食管癌)风险增加,因蔬果中抗氧化成分可抑制细胞突变。
4、霉变食物:黄曲霉素(常见于发霉花生、玉米)是肝癌“一级致癌物”,长期摄入可直接损伤肝细胞DNA。
5、肥胖与代谢异常:体重指数(BMI)≥30的肥胖人群,子宫内膜癌风险增7倍,乳腺癌风险增1.5倍;糖尿病患者肝癌、胰腺癌风险较常人高2-3倍。
图源:摄图网
三、环境与职业暴露类
1、空气污染:PM2.5每增加10μg/m³,肺癌风险升高9%;室内燃煤污染是农村地区肺癌高发的重要诱因。
2、石棉暴露:长期接触石棉(如建筑、采矿行业)可导致间皮瘤、肺癌,潜伏期长达20-40年。
3、苯与甲醛暴露:化工、印刷业接触苯可增加白血病风险;装修材料中的甲醛长期暴露可能诱发鼻咽癌。
4、砷暴露:采矿、冶金行业接触砷可增加皮肤癌、肺癌风险。
图源:摄图网
四、感染与疾病类
1、HPV病毒感染:99%的宫颈癌与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相关,还可诱发肛门癌、口咽癌等。
2、乙肝/丙肝病毒感染:中国80%的肝癌由乙肝病毒(HBV)发展而来,HCV慢性感染也与肝癌密切相关。
3、幽门螺杆菌感染(Hp):作为胃癌一级诱因,感染者胃癌风险比常人高6倍。
4、EB病毒感染:与鼻咽癌、淋巴瘤等癌症相关。
5、HIV病毒感染:免疫缺陷会增加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癌症风险。
图源:摄图网
五、癌症预防建议
美国癌症协会(ACS)在2024年发布了一项非常引人注目的研究结果,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鼓舞的发现:多达40%的癌症病例与一些可改变的生活方式因素有关。这一研究发现为预防癌症提供了新的视角,强调了个人行为和习惯在癌症预防中的重要性。研究指出,通过采取一些简单的措施,如戒烟、限制酒精摄入、控制体重、保持健康饮食和定期进行体育锻炼,人们可以显著降低患上癌症的风险。
此外,研究还强调了接种疫苗和定期筛查的重要性。接种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和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与这些病毒相关的癌症类型,如宫颈癌和肝癌。定期进行肠镜和胃镜等筛查,可以早期发现并治疗潜在的癌变,从而提高治愈率。综合这些预防措施,研究估计可以降低30%-50%的癌症风险,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更为积极主动的癌症预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