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绰号“东北王”,名声显赫,实力雄厚,是能够与蒋介石抗衡的强者。然而,在东北军中,还有一位被称为“2号人物”的人物——张作相。张作相与张作霖的名字仅差一字,从中国的命名习惯来看,他们的名字像是亲兄弟,但实际上,两人之间并无任何血缘关系。
张作相出生于贫困家庭,家里靠着种地维持生计,勉强供他读了三年私塾。可随着家庭经济的困窘,学业无法继续,张作相只得离开私塾,回家帮忙种田。然而,虽然他回到田间地头,张作相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文化知识,并且开阔了眼界,这使得他不甘于一生务农,最终决定离开家乡,寻找更广阔的生路。
他来到了北镇桑林子一带,恰巧遇上了张作霖在那里组织保险队。表面上,这支队伍是为了保护当地百姓的安全,实际上却是借助武力与土匪对抗,并从百姓那里收取“保护费”。张作霖心狠手辣,但文化水平较低;与此相对,张作相虽没有显赫家世,但有着私塾的基础,因此,在加入保险队后,很快便得到了张作霖的器重。张作霖原本身上就有绿林之气,而看到张作相与自己名字相近,便情不自禁地将他视为“兄弟”,两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从此,他们共同进退,张作相在张作霖的麾下也逐渐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
张作相的智慧和忠诚很快得到张作霖的高度认可。在一次战斗中,张作霖陷入敌军重围,眼看命悬一线,张作相毫不犹豫地冒着生命危险,重新冲进枪林弹雨中,成功救出张作霖,这一壮举也让两人的情谊愈加深厚。
凭借着与张作霖的深厚交情和自己的出色能力,张作相逐渐在东北军中脱颖而出,被誉为“东北军的2号人物”,也有人称他为“辅帅”。仅从这个称号就能看出,张作相在东北军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而这份威望,不仅来源于他与张作霖的关系,更来自于他本人的卓越智慧。
在军阀的群体中,通常给人的印象是枭雄、冷酷、贪婪、强大,甚至自私,但张作相却与众不同,常被评价为睿智。他的睿智体现在多个方面,尤其是他在东北军的高位并没有让他变得贪婪。当时,许多人争相追逐权力与地位,而张作相却多次拒绝了担任黑龙江督军和热河督统等高职,直到吉林督军孙烈臣病故,他才决定接管吉林的事务。
在张作相的治理下,吉林的各项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他首先全力推行禁烟政策,严厉打击鸦片的泛滥,对吸食大烟的现象采取了空前严格的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次,他推动了吉林的高等教育事业,创办了吉林省立大学,为今天吉林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后,他主持修建了奉海铁路,这不仅是为了方便交通,更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在铁路修建的背后,日寇曾多次企图破坏和干涉,但张作相坚定不移,在张作霖的支持下,最终克服了重重阻力。
张作相的这些举措表明,他与其他军阀不同,不仅仅是出于个人利益,更具备家国情怀。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坚决拒绝承认晚清所签订的条约,坚决抵制日本对吉林经济的侵蚀。他不仅仅关心东北的稳定与发展,更注重国家的未来。
即使在郭松龄战败后,东北军的许多将领提议铲除郭部所有官兵,张作相仍坚持宽容,他保留了郭部一些士兵的性命,保全了东北军的力量。这种宽厚和仁义让人感受到张作相不单纯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在为更大的局势考虑。
张作相的睿智和情怀,不仅体现在自己的政治决策上,还体现在他对儿子的教育上。张廷枢自幼生活条件优越,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凭借父亲的地位,他在东北的人脉圈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在“东三省讲武堂”期间,张廷枢与张学良成为同学,两人的关系就像父亲与张作霖一样深厚。张作霖去世后,张作相全力支持张学良接管东北军,张廷枢也得到了张学良的重用。
然而,张廷枢与父亲一样,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他在担任112师中将师长期间,坚决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并亲自率部与日军激烈交战,虽然最终的战果不尽如人意,但他毫不动摇的抗日决心,展现了他的英雄本色。
面对蒋介石的立场,张作相深知儿子将会遇到困境,于是决定让张廷枢加入我军继续抗日。张廷枢毅然向张学良递交辞呈,尽管张学良挽留,他依然决然离去:“如果东北军能抗日,我明天就回去报道!”与此同时,还有其他几位东北军的军官也站出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张作相的支持下,张廷枢加入了八路军,继续为抗日事业而奋斗。
张学良被软禁之后,张廷枢心急如焚,四处奔波,最终未能救出张学良,转而投身抗日。最终,在周恩来的支持下,张廷枢组建了“八路军第一游击纵队”,并担任司令员,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日征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廷枢身体日渐虚弱,最后他在抗战胜利后前往抗大学习并疗养,直到抗战胜利。而在战后,蒋介石试图拉拢张廷枢,邀请他担任“东北行营中将高参”,并承诺荣华富贵。但张廷枢了解蒋介石的用心,坚决拒绝,不为所动,令蒋介石感到尴尬。
遗憾的是,张作相父子均因病去世,未能见证新中国的成立,但他们对民族的忠诚和爱国情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