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暖心提醒,音乐相伴更有感觉~
刘淑萍
手机屏亮了,科室毕业一年的研究生突然来电,说是想我了,好好好,那就聊聊吧。
毕业一年,她已经跨专业成为一名新生儿医生,从开始对新单位的无所适从、对新工作的忐忑不安,到现在的自信从容、技能娴熟,让我不得不感叹,她成长得真快!
她自豪地和我谈起,她是如何竭尽全力将一个命悬一线的新生儿从死神手里夺回的。每每聊到惊心动魄的抢救情节,我们总是能共情,并为美好结局由衷地感到满足!
谈到为什么想成为一名儿科医生时,她跟我说:“记得本科时,儿科的老师来给我们上课,她那种强大的亲和力,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想,我也要成为像她那样的人。于是我考了儿科的研究生。”
“感觉儿科的老师真的不一样。”她继续说道,“我的第一个带教老师是可可老师,他粗犷不羁的外表和对患儿极度柔软的内心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他经常批评我,但是他真的都是为了患儿着想,所以我常常一边流着泪,一边在心里对自己说,我来对了!”
从她说话的劲儿,我能感受到她此刻心中的波澜。“淑萍姐,你知道吗,我觉得最可贵的是,他从不在患儿和家属面前展示自己的付出,不给他们添负担!”
“这一点确实可贵!”我也非常认同,甚至眼角有点湿润。
“除了可可老师,还有我的导师,她真的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人。遇山开路,遇水搭桥。很多时候,我们都把困难放大了,行动起来,一切自有答案!所以,每次遇到困难,我就会想起她!”谈到导师,她感叹自己如此幸运。
某老师行事果断,思维清晰,眼神永远充满力量;某老师知识密度极高,解答任何问题都非常专业;某老师非常拼命,一心扑在患儿的诊治上………
她侃侃而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遇到的每一位老师,以及每一次成长的阵痛,这些经历在她毕业后不断地激励她、陪伴她、成就她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扎下根来。
我也想起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第一次在医院见习,因一位男老师为新生儿宝宝唱歌而感动,便有了“我想成为他”的冲动;后来因为没有及时送患儿去做气管镜,差点耽误一家人的行程,而被导师骂哭,一边哭、一边在心里说“我来对了”。再后来,我被老师们对学术无止境的追求,对疑难病例锲而不舍的探索,潜移默化地影响,便有了“研究生期间的晚班,上半夜写病历,下半夜看书”及“总住院期间,前半夜救治病人,下半夜写病房故事”的激情。
这可能就是儿科人的样子!儿科人的传承,从来都不只局限于课堂上那45分钟,更多的是在临床工作中的一言一行。这些足以支撑我们走出每一段泥泞,面对每一次宠辱!
文: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 刘淑萍
编辑:张昊华 杨真宇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徐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