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必有隐情
1948年的国民党,形势动荡不安。一方面,国军在战场上屡战屡败,许多人已经意识到国民党的失败已经难以避免。另一方面,党内的权力斗争也日趋激烈,其中最显著的事件便是李宗仁竞选副总统。事后,蒋介石曾愤怒地描述,李宗仁的竞选就像是一把刺向他心脏的匕首,这把匕首他不仅没有拔掉,反而将其狠狠地捅进了自己的心窝。
蒋介石的愤怒得到了身边卫士的确认。有传言称,当蒋介石从广播中听到李宗仁当选副总统的消息时,他愤怒得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甚至用脚踢向收音机,气喘如牛。拿起手杖和披风后,他命令侍从备车离开,显然他此刻的愤怒到了极点,但又无处发泄,只得决定出门散心。但去哪里呢?蒋介石没有说话,似乎连他自己也不清楚。所幸,司机了解他每次心情低落时都会选择去中山陵,便私自决定开车前往。
然而,车刚驶入中山陵大道时,蒋介石却突然像受到了某种刺激,惊叫道:“掉转头,掉转头!”吓得司机赶紧调转方向,重新驶向别处。这一幕让人不禁疑问:蒋介石为何不去中山陵向“中山先生”倾诉呢?若按惯例,他每当遇到困扰或不满时,都会选择去中山陵寻求安慰。可如今,面对李宗仁的当选副总统,他为何却不敢去呢?
虽然今天无法知道蒋介石为何不敢面对中山陵,但我们可以推测,他心中定有不为人知的隐情。否则,为什么他面对李宗仁竞选副总统这样的大事时,不能像往常一样,光明正大地去倾诉自己的心情呢?显然,蒋介石对李宗仁的成功当选副总统,心中必定有着深深的隐情。毕竟,蒋介石的愤怒很快就在李宗仁副总统就职典礼上得到了显现。
据史料记载,当典礼上礼炮鸣放二十一响,赞礼官邀请正副总统就位时,蒋介石和李宗仁的身影一同走出。此时的蒋介石身穿长袍马褂,威严十足,而李宗仁则身着军常服,显得有些格外突兀,仿佛一个大副官默默地站在蒋的身后。这一幕,无疑让人更加肯定了蒋介石对李宗仁竞选副总统一事,必然隐有无法言说的秘密。那么,这个秘密究竟是什么呢?
二、白崇禧怒了
李宗仁的竞选副总统,不仅让蒋介石感到愤怒,连他的得力伙伴白崇禧也大为光火。李宗仁当选副总统后,白崇禧的妻子马佩璋愤怒地对李宗仁的夫人郭德洁怒吼:“你丈夫当了副总统,而我的丈夫却失去了国防部长的位置!”
要理解这一怒火,还得追溯到抗战时期。在桂南会战中,虽然国军得到了苏联空军的支援,但依然未能成功击退日军,最终白崇禧担任的“桂林行营主任”一职也因此被迫丢掉,这让他感到十分愤懑。没过多久,蒋介石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决定将国军的“将军政部”改为“国防部”,并决定任命陈诚为国防部长。由于陈诚的资历较浅,未能服众,而另一位候选人何应钦在西安事变中主张武力解决,得罪了蒋介石,最终也无缘该职位。
经过深思熟虑,蒋介石决定任命白崇禧为国防部长,这让白崇禧十分高兴。可谁料到,当李宗仁当选副总统后,蒋介石将白崇禧调任为“华中剿匪总司令”,这令白崇禧感到极为失望和愤怒。于是,白崇禧的妻子马佩璋愤怒地指责李宗仁,并将怒气发泄到李宗仁的妻子郭德洁身上。
白崇禧的愤怒并非无缘无故。早在李宗仁决定竞选副总统时,白崇禧便强烈反对,认为李宗仁的这一举动毫无意义。虽然蒋介石有意制造矛盾,分裂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关系,但白崇禧最终还是上了当。他既不支持李宗仁竞选副总统,也因此和蒋介石发生了矛盾。
所有的矛盾最终都指向李宗仁:他不仅让蒋介石怒火中烧,甚至连曾经的好搭档白崇禧也因此产生了裂痕。那么,李宗仁为何非要冒着这些风险,去竞选副总统呢?
三、犹如困鸟
早在1945年抗战胜利之后,蒋介石便开始着手布局,逐步将桂系首领李宗仁视为威胁。他派李宗仁担任“北平行辕主任”,既将其远离了南方,也把自己的心腹安插在了北平。李宗仁虽然身处北平,但实际上身不由己,处境十分艰难。
例如,李宗仁与傅作义曾有过交往,傅作义在北平时的一些举动,常常让李宗仁感到不安。李文便是蒋介石的心腹之一,李宗仁明白,傅作义在面对蒋介石的命令时,表现得相当谨慎,但一旦事态发展到某种程度,蒋介石便会毫不留情地出手,给李宗仁带来压力。
更令李宗仁感到不安的是,特务头子马汉三的行为。在一次北平学生抗议游行中,李宗仁表示应该让学生们发泄情绪,但马汉三却严令将特务埋伏在路口,企图制造流血事件。李宗仁得知后,立即命令撤走特务,但马汉三却坚持这是蒋介石的命令。李宗仁在极度愤怒之下,将马汉三训斥一番,强行让特务撤离。
这一事件让李宗仁意识到自己如同困鸟,在蒋介石的掌控下,任何时候都可能遭遇打击或陷害。于是,他产生了离开北平的念头,但一直苦无机会。直到1947年底,李宗仁终于看到机会——竞选副总统。李宗仁认为,只有通过竞选副总统,才能摆脱北平行辕主任的职务,否则他将无路可走,最终可能沦为俘虏。
虽然白崇禧坚决反对李宗仁的这一决定,但李宗仁仍然决定冒险去争取副总统的位置。在一番精心策划后,他最终成功击败孙科,当选为副总统。
四、一年后才知真高明
李宗仁的判断被证明是准确的,因为不久后,傅作义接手了北平,但他很快陷入了李宗仁之前预见的困境。在面对局势的压力时,傅作义最终选择起义,这一决定也验证了李宗仁当时的忧虑。
如果李宗仁依然留守北平,蒋介石定会加强对他的防范。为了防止李宗仁背叛,蒋介石甚至可能亲自前往北京,带着李宗仁返回南京。若局势进一步恶化,李宗仁的命运恐怕比张学良还要悲惨。
因此,李宗仁在竞选副总统时的决定,事后证明是一个极为高明的选择,他通过这一举措成功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这也为他在1965年重新回归祖国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