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刘家碧
编辑 | 袁月
肺癌长期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榜首,且很多患者刚发现就是中晚期,预后较差。因此,如何让肺癌筛查、诊断、治疗更加精准,落实早诊早治,减轻治疗副反应,提升患者生存质量,是业界和公众长期关注的焦点问题。
雄安宣武医院胸外科近日成功举办了以“肺癌的精准筛查与全方位多层次立体诊疗”为主题的肺癌科普义诊活动。此次活动通过展示精准筛查、前沿微创与个性化康复策略、毫米级放疗、靶向治疗、分子残留病灶检测等技术,详细呈现了如何在肺癌诊疗的全过程中将“精准”落在实处。活动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以下简称,宣武医院)胸外科副主任王若天主持。
图说 / 宣武医院胸外科副主任王若天
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张毅介绍,在筛查环节,依托人工智能(AI)影像分析系统与低剂量螺旋 CT(LDCT)技术,结合患者个体健康状况,医生可以制定高效精准的肺结节筛查策略,显著提升肺结节检出率,为患者争取到宝贵的早期治疗窗口期。在宏观层面,宣武医院倡导建立区域性肺癌筛查数据库,促进早癌识别标准化建设。
图说 / 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张毅
张毅主任提出,肺癌防治需建立“随访观察—穿刺活检—微创手术”分层管理模式,根据不同的肿瘤类型精准施策。对于良性肺结节,临床上正在积极探索炎症微环境调控与传统医学调理相结合的干预手段,推动实现结节稳定或消退。对于已经恶变的病灶,争取通过随访观察早期发现,进行微创手术。对于不耐受手术的老年患者,可在只进行局部麻醉的情况下,通过CT 引导下射频消融技术实现肿瘤灭活。
而针对恶性肿瘤的手术并不能单纯追求刀口更小,还要追求切得更准。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刘磊表示,针对早期肺癌患者,单孔胸腔镜技术结合 AI 三维重建及术前肺结节定位,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提升手术安全性。术中结合快速病理检测技术,实时明确结节病理性质,确保手术切缘阴性,有效降低二次手术风险。
图说 / 宣武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刘磊
手术后,为降低术后合并症的发生率,患者的康复方案也需因人而异,精准实施。宣武医院建立动态监测与全程干预机制,对患者术后血氧、心率及呼吸功能进行实时监控,制定包含营养支持、呼吸训练、疼痛管理、心理疏导及定期随访的个体化康复方案,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在放疗领域,“精准”可直观体现为对照射范围的控制。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医师陈怡东指出,肺癌放疗正从“传统普照”迈向“毫米级打击”。高能射线精准破坏肿瘤细胞 DNA,可在保留器官功能的同时提升疗效,降低正常组织损伤,成为无法手术或需术后辅助治疗患者的重要选择。
图说 / 宣武医院放射治疗科主任医师陈怡东
长期以来,化疗的副作用是许多患者和家属最担忧的问题之一,甚至会因此不愿接受化疗。而精准治疗能够在提升疗效的同时减轻副作用。宣武医院胸部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姚舒洋介绍,目前,针对中晚期肺癌患者,化疗可基于术后病理基因检测结果(如 EGFR、ALK 突变等),制定靶向治疗、低毒化疗及局部放疗相结合的个体化方案。通过精准评估疗效并动态调整治疗剂量,晚期肺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也能够保障患者的生存质量。
图说 / 宣武医院胸部肿瘤内科副主任医师姚舒洋
完成手术、放疗、化疗后,肺癌治疗并未结束,患者还要定期复查,监测肿瘤是否有复发或转移。如何更精准、更灵敏地识别到肿瘤复发或转移的迹象,同样是肺癌精准诊疗的重要课题。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只有在癌细胞在某个器官定植并长成一个可以被“拍”到的肿瘤以后才能发现。张毅主任介绍,现在临床上已经能够通过抽血检测患者体内是否有残存的癌症分子片段,例如肿瘤细胞脱落的DNA片段(ctDNA)。这种检测手段可以从分子层面监测患者肿瘤的进展,比影像检查更早发现肿瘤复发或者转移,为临床指导后续随访、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并且,目前ctDNA检测还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国内外已有多项研究证实抽血检测ctDNA能比传统影像学手段提前4—6个月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为改善患者的预后、延长生存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此次活动现场开展了多学科联合义诊,为多位患者及家属提供了一站式肺癌防治咨询服务。
图说 / 宣武医院多学科团队联合义诊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