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腿上的2种表现,或是糖尿病并发症,告诫:多观察脚,早检查为好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腿这个地方,大多数人没太放在心上。走得动,动得快,就说明没事。

但其实,腿上的一些小问题,往往是身体深处出了毛病,只不过大家都忽略了。糖尿病这种病,被很多人当成“血糖高”那么简单。

其实,真正让人痛苦甚至截肢的,不是血糖本身,而是糖尿病带来的那些并发症。有两种出现在腿上的表现,常常被误认为是小毛病,结果等人反应过来,已经晚了。

先看第一种,腿部麻木、刺痛,或者没啥感觉。这不是简单的劳累,也不是缺钙。这种情况,在糖尿病人身上特别常见,叫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神经病变不是一下子就来的,它是一点点累积的,等你真觉得不舒服了,那些神经早已被损坏了不少。

按美国糖尿病协会的数据,糖尿病患者中有一半以上出现过这种神经问题,最先表现出来的,往往是脚趾和脚掌有点麻、有点热、像踩在棉花上。

这个时候如果不当回事,发展到后期,就是连疼都不疼,哪怕脚破了、烂了,都没有感觉。很多截肢的糖尿病患者,就是因为前期神经已经坏死,等发现感染时已经来不及。

常有人说,血糖控制住就没事了。但问题不在这里。控制血糖是基础,但为什么有的人血糖也没高多少,神经照样出问题?这就不能只盯着血糖了。

研究发现,炎症反应、微循环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异常,这些都可能加速神经损伤。

第二种表现,是腿部皮肤变薄、变干,特别容易破皮,还经常发冷。这不是简单的气血不足,而是末梢血管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在糖尿病患者中,这种外周动脉病变(PAD)比普通人高出3到5倍。

很多患者发现脚背上的血管看不见了,或者一到晚上脚冷得厉害,这种时候,其实血液循环已经大幅度下降。

有一项在中国进行的大型调查显示,超过30%的糖尿病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狭窄,但真正知道自己动脉有问题的,不足10%。

更严重的是,哪怕做了手术疏通血管,也未必能阻止坏疽的发生,因为微血管的损伤是不可逆的,血流量恢复了,大量营养输送不到位也没用。

很多人把这些问题归因于不注意保暖、不爱运动,或者年纪大了,但事实是,糖尿病引起的血管硬化是从细胞层面开始的。

有医生曾说,糖尿病人的血管是“化学灼伤”造成的破坏。糖基化终产物(AGEs)在血液中不断积聚,就像锈蚀一样,一点点把血管壁变硬、变脆,直到完全堵塞

普通体检几乎看不出来这些变化,得做踝肱指数(ABI)检测、血管彩超甚至是血流灌注扫描,才能真正看清腿部的血供状况。问题是,大多数人根本没听说过这些检查,更别说主动去做。

有研究发现,腿部的问题其实比眼底病变、肾病更早出现。也就是说,腿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最先发出的信号器,只不过大家都不重视。

很多老年人觉得腿脚不利索,是正常衰老过程的一部分,但如果一个60岁的人突然比同龄人走路慢、容易跌倒、腿部肌肉明显减少,很可能是代谢系统出了问题,而不是单纯肌肉流失。

这种情况已经被一些新研究列入“代谢性肌少症”的范畴,而这个范畴与糖尿病密切相关。

如果一个人血糖还没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已经出现腿部症状,是否就可以不管?

这个问题,得反过来看。很多人只相信指标,空腹血糖不高、糖化血红蛋白也正常,就觉得没事。

但有一种状态叫“糖尿病前期神经病变”,已经在美国、德国等国家被临床确认。在这一阶段,虽然血糖不算高,但神经、血管系统已被慢性炎症影响。

如果这个阶段能发现腿部早期症状,其实是个“提前量”,可以帮人规避后期并发症的风险。

有些人的腿脚变差,跟饮食结构没太大关系,反倒是长期缺觉导致的。

睡眠不足引起的胰岛素抵抗、慢性炎症、皮质醇异常升高,会直接破坏末梢神经保护机制。

一项针对3000多人的队列研究发现,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糖耐量异常和腿部神经敏感度下降的风险同时上升,远高于控制饮食但作息不规律的人群。

这种结果,打破了传统上认为“糖尿病是吃出来”的观点,说明生活节律对腿部健康的影响被严重低估了。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一个人发现腿部开始经常酸胀、麻木、发凉、破皮不易愈合,那下一步该干嘛?答案并不是马上吃药,而是先要排查三个系统:神经、血管、微循环

这需要多个科室协作,包括内分泌科、神经科、血管外科。

每一个科室都有自己的“视角盲区”,所以不能只听一个医生说的。

现在有些地方开始建立“糖足门诊”,专门处理这类复杂病情,但知道的人不多。要真正保护好腿,得自己先提高判断力,而不是完全依赖体检报告。

那问题来了:为啥偏偏是腿这么“脆弱”?这个问题不只是医学上的,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人体设计问题。

人体的下肢,是血液回流距离最长的地方。心脏把血打下去容易,要把血从腿再送回心脏,就难了。靠的是静脉瓣膜肌肉收缩,还有微小血管的弹性。

但糖尿病在这三个环节上都出了问题:瓣膜硬化、肌肉流失、血管炎症。

所以说,腿上最早坏的,不是肌肉、不是骨头,而是微循环。而微循环的问题,偏偏是全身系统性疾病最容易忽略的部分。

从这个角度看,腿其实是全身代谢状态的“终点站”,任何系统性问题,最终都会在腿上留下痕迹。哪怕一个人没有糖尿病,但如果腿脚状态越来越差,也不能掉以轻心。

它很可能是心血管风险的“提前预告”,更可能是身体炎症水平居高不下的表现。

所以说,看脚,不是看有没有鸡眼、脚气这么简单,而是要看它是不是在偷偷发出身体出事的信号。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蔡钦云,孔亮,严雪冰.糖尿病足感染发病机制及抗感染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25,20(03):405-407+41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腿上的2种表现,或是糖尿病并发症,告诫:多观察脚,早检查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