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心学堂】用心呵护生命,用爱延伸服务,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教授率领团队打造,定期推送心脏和急危重症相关的防治保健科普知识,为您排忧解惑!
本期作者
血压由两个数值组成:收缩压(心脏收缩时的动脉压力)和舒张压(心脏舒张时的压力)。舒张压是心脏舒张时血管弹性回缩产生的压力,如果舒张压低于60mmHg就称为低舒张压(又称“孤立性低舒张压”)。舒张压偏低时,心脏在舒张期对动脉的压力不足,如同水管供水压力降低,可能导致器官短暂得不到足够的血液。
低舒张压的原因
01
生理性因素
遗传或体质因素:部分人群天生血压偏低,但无不适症状。
年龄与性别: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女性更年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血压。
营养不良或过度节食:长期缺乏蛋白质、铁、维生素等可能导致血容量不足。
02
病理性因素
甲状腺功能亢进:代谢加快导致心率上升,心脏舒张期缩短,影响舒张压。
贫血或失血:红细胞减少或血容量不足,降低血管充盈度。
心脏或肾脏疾病:如冠心病、肾动脉狭窄等,可能干扰血压调节机制。
03
药物或生活习惯
降压药(如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抗抑郁药等可能过度降低舒张压。
脱水、久坐、突然站立(体位性低血压)或过量饮酒也可能引发。
低舒张压的应对策略
多数舒张压偏低者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来改善血压状态。日常中可以注意以下几点(个体差异较大,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1.进食与饮水: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很重要。饮水充足可增加血容量,帮助提高血压。对于血压偏低者,在医生建议下可适当增加食盐摄入(如汤中稍放盐),以提高血液渗透压和血容量,从而对舒张压有所帮助。平时应饮食清淡均衡,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品,避免空腹过久或暴饮暴食。少量多餐能避免餐后血压骤降。
2.适度运动:经常进行如散步、慢跑、太极、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血管功能和血管弹性,使血压更加稳定。但运动要循序渐进,切勿剧烈和过度,以免运动时血压波动过大。运动后身体感觉欠佳时,应及时休息。
3.改善生活习惯:起床、起身或久坐后站立时,要动作缓慢,避免突然改变体位,以防血压短暂下降导致头晕。睡眠充足、保持愉快心情也有助于维持正常血压。若出现站立头晕明显,可考虑穿弹力袜或紧身衣促进下肢回流,减少血压波动。
4. 定期监测:建议血压偏低者定期在家测量血压,了解日常血压波动。如果出现持续头晕、心慌、胸闷等严重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个体情况(如年龄、基础疾病、用药情况)评估是否需要药物干预或进一步检查。切勿自行突然停用降压药,应在医生指导下处理。
张敏州教授温馨提示:舒张压偏低临床上较为常见,尤其多见于老年人或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对于收缩压正常,舒张压偏低(约50-60mmHg)左右,没有头晕、视物模糊、胸闷、胸痛等症状的人群,舒张压偏低多为生理性原因,多为生理性原因,一般不用处理,长期随访即可。
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运动和规律体检,大多数人可以较好地控制和改善舒张压水平。同时,不同个体之间的舒张压也有差异,舒张压也会收到身高、体重、体型等因素影响,不同个体之间的合理舒张压也会不同。若有疑问,及时向医生咨询,根据专业意见个性化管理血压。
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
广东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1998年,是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及重症医学协作组总牵头单位,国家级胸痛中心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肌梗死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1997年率先在全国中医院中开展冠心病介入诊疗技术,2008年为104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脏植入支架,用中医药保驾护航,随访至110岁健康良好。牵头制订和发布国内首部《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被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华医学会首次联合发布为团体标准。
围绕心肌梗死中医药研究共主持国家级课题13项,省部级课题30项,牵头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5篇,总影响因子超240分,获省部级和全国一级学会科学技术成果奖20项。
初审 | 卢悦明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