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动起来,是心理健康的“快乐处方”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儿童青少年面临着学业压力、社交困扰等诸多挑战,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逐渐凸显。近年来,除传统的药物和心理治疗外,运动处方疗法逐渐受到儿童与家长青睐。

近日,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康复医学中心主任苏磊、运动康复治疗师王鸣岐,就运动处方的优势与适用对象进行了详细科普,深入解读运动对重塑心理健康的意义。

刘通 通讯员 赵珊珊

李加鹤 济南报道

不同情绪障碍

开不同的“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提出的一个概念。

苏磊表示,与日常的休闲锻炼和学校体育课不同,运动治疗有着极强的专业性。在开展运动治疗前,医生和治疗师会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运动风险评估以及健康体适能评估。基于以上评估结果,康复治疗师再根据儿童兴趣爱好与运动能力,为他们定制个性化的运动处方。

“这份处方涵盖运动的频率、强度、方式、时间、总量以及进阶等关键要素,并在康复治疗师的全程监督和指导下完成,确保运动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苏磊说。

举例而言,针对存在抑郁情绪的儿童,专家会推荐以抗阻运动为核心的运动方式,让孩子借助哑铃、弹力带或自身负重进行抗阻训练。

在此基础上,康复治疗师也会辅助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力求调节儿童自主神经功能。

而对于社交障碍的孩子,团体项目往往是不错的选择,这些项目能够加强成员之间的非语言交流,并通过运动中的角色分工,帮助孩子重建自己在社会链接中的责任感知,逐步培养起良好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

运动能催生快乐激素

但治疗需要循序渐进

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对特定情况(如长期服用精神科药物导致代谢综合征)的孩子,运动治疗可发挥重要作用。

苏磊表示,运动是最天然的快乐处方,当孩子们投身运动时,大脑中的快乐激素——多巴胺、内啡肽和五羟色胺等会迅速升高,帮助人们产生愉悦感,改善负面情绪。

此外,运动还能刺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促进海马体神经元再生,增强前额叶皮质与边缘系统的功能连接。

苏磊解释:“这就好比给大脑做了一次深度保养,提升了情绪调节能力,帮助孩子们在运动中逐渐找回自信,重建对生活的掌控感。”

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曾接诊过一名十余岁的男孩,该男孩因为长期服药导致过度肥胖。“我们通过个性化的运动处方,不仅让他的体重显著减轻,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极大提升。这表明运动治疗能够针对特定症状和问题,为孩子们提供有效的辅助治疗。”苏磊说。

在运动治疗过程中,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全程监督和指导至关重要。

王鸣岐介绍,在治疗初期,康复治疗师大多会选择一些较为简单、强度低的运动,让孩子逐渐适应运动节奏。随着孩子身体机能改善和心理状态提升,康复治疗师会逐步增加运动的强度和复杂性。同时,治疗师还会密切关注孩子在运动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和身体反应,确保运动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亲子运动意义非凡

过程切忌拔苗助长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意义非同寻常。因此,亲子运动作为亲子互动的绝佳方式,得到专家的大力倡导。

“家长在陪伴孩子运动时,应尊重孩子的性格和年龄特点,避免拔苗助长。”苏磊提醒,“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与孩子建立平等良好的关系。”

运动过程中,不仅能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协作,加深情感交流,还能帮助父母发现孩子的天赋和潜力,助力孩子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谈及居家运动,苏磊也给出了科学规划建议。儿童青少年的日常体力活动以有氧运动为基础,每周进行不少于三次的抗阻运动,平均每天应累积进行七十分钟以上的中高强度运动。

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羽毛球、跑步、游泳等运动方式。家长务必注意的是,运动前要让孩子充分热身;运动中注意儿童身体变化,及时补水;运动后督促孩子进行适当的放松和拉伸,以预防运动损伤和缓解肌肉疲劳。

在亲子运动中,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参与各种有趣的运动项目。

王鸣岐介绍,爸爸可以陪着孩子打篮球、踢足球,妈妈可以带着孩子爬山、打羽毛球。这些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在运动过程中,家长可以通过鼓励和赞扬的方式,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同时,也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团队协作和沟通技巧,为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提供实践机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动起来,是心理健康的“快乐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