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妇科肿瘤中,它的发病率低于乳腺癌、宫颈癌,但致死率却是最高的,它就是卵巢癌。
卵巢癌被称为“妇癌之王”,因其藏得最深、发现最晚,中老年女性尤其要警惕。
这种恶性肿瘤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近70%的患者确诊时已到晚期,治疗效果差,是一个沉默的杀手。
为什么卵巢癌早期难以发现?有蛛丝马迹吗?
和解剖学位置是有关系的。
女性的生殖系统,比如子宫是与外界相通的,宫颈癌、子宫内膜癌会表现为不正常的阴道出血,就诊通常比较早。
卵巢癌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进展,早期没有什么特异性症状,出现腹水才去就诊,这时候就比较晚了。
卵巢癌是不是在早期完全没有症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卵巢癌是有一些早期症状的,只是不被重视,也不为大众熟知,被忽略了。
比如生殖系统的一些症状,腹部不舒服,下腹痛、腹胀,尿频、尿急,这些症状偶尔出现一次不要紧。如果在一个月中这些症状出现超过12天,就要引起注意,需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卵巢癌主要有三种类型
卵巢癌主要有三类不同的组织学类型。
第一类是卵巢上皮性肿瘤,来源于卵巢上皮,是临床俗称的卵巢癌;
第二类是卵巢生殖细胞肿瘤,来源于生殖细胞,也就是卵细胞及其附属组织;
第三类是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来源于卵巢间质,包括颗粒细胞。
卵巢上皮性肿瘤最常见,包括黏液性上皮瘤、浆液性上皮瘤,大概占所有卵巢癌的70%-80%;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大概占15%左右;卵巢性索间质肿瘤比较少见,大概占2%-5%。
这三种类型的卵巢癌发病人群也不一样。
国外统计的卵巢上皮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是60-65岁,国内统计发病年龄大概在56岁左右;
卵巢生殖细胞肿瘤主要见于青少年,平均发病年龄21岁,婴幼儿也会得;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发病年龄比较宽泛,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病,是一种功能性肿瘤,有内分泌功能,儿童会表现为性早熟,老年人表现绝经后出血。
这三种类型的卵巢癌,发病率不同,好发人群不同,治疗方案不同。
卵巢癌能预防吗?
卵巢癌从40岁左右开始发病率逐渐升高,60岁左右达到高峰,发病原因目前并不明确。现在唯一能预防的,就是有遗传性卵巢癌家族史的人群。
遗传性卵巢癌、乳腺癌是同一个基因突变引起的,如果有两个一级亲属患有乳腺癌或者卵巢癌,或者二级亲属中有三个患有乳腺癌或者卵巢癌,就定义为遗传性卵巢癌或乳腺癌。
有遗传性卵巢癌家族史,那么就属于高危人群,可以去查一下BRCA基因,如果有基因突变,发生卵巢癌的风险就会超过50%。
2015年NCCN(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指南”上,对于有明确BRCA基因突变的人群,推荐在35-45岁期间,做预防性的输卵管和卵巢切除,这是最确实的一个预防卵巢癌的措施。
另外,对于预防卵巢癌,现在有一个不间断排卵学说。卵巢每个月都要排一次卵,排一次卵卵巢上就会有一个破口,卵巢就会不停地修复这个破口,在修复的过程中,上皮可能就会发生恶变,导致卵巢癌,这是目前比较经典的一个说法。
因此建议女性在未绝经前最好有一段时间不排卵,如果能够怀孕,怀一次孕至少需要九个月,这期间是不排卵的,加上产后哺乳,哺乳的这几个月一般也不排卵,卵巢不排卵就能得到休息,对卵巢有保护作用。
国外包括国内都有这样的流行病学资料,发现三次以上足月分娩,能降低卵巢癌的发生几率,而不生育或者少生育可能是卵巢癌的危险因素。
如果不想生孩子,另外一个比较有循证医学证据的办法就是长期口服避孕药,口服避孕药的机制就是抑制排卵,现在认为可以降低卵巢癌发生率,特别是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保护作用更加明显。包括有基因突变的人群,如果没有生育计划,也推荐口服避孕药来预防卵巢癌。
但对于45岁以上的女性,口服避孕药要谨慎,不推荐服用。因为避孕药里复合了少量的雌激素,雌激素有增加血栓性疾病的风险。
另外,口服避孕药里面也含有孕激素,孕激素对于乳腺癌的发生可能是有风险的,所以乳腺癌的病人不建议口服避孕药。有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的人群,也不推荐长期口服避孕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