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小满一过,天气就开始往潮热这方向一路狂奔,太阳也毒了,风也闷了,人一天比一天没劲儿。
老年人这时候要是不注意调理,三伏天一来,啥病都可能扎堆冒出来,尤其是心血管、消化道、血糖波动这些老毛病。
偏偏这段时间,一些看起来很“应季”的食物,比如韭菜,吃多了其实并不合适,特别是对老年人来说,更容易出事。
韭菜性温,偏燥,刺激性强,吃完会让肠胃胀气、消化变慢,尤其是那种早上空腹吃韭菜鸡蛋饼的习惯,很多人都不知不觉地“自虐”了几十年。
小满节气正好是从春转夏的节点,这时候阳气开始明显上升,老年人的体内水分蒸发得快,津液不足,火气容易内生,脾胃也变得敏感。
这时候再吃韭菜这种辛辣温燥的食材,就像火上浇油,表面看着挺补,其实是在透支体力。
有医生做过一个小调查,夏季前后去医院看消化内科的老人里,近一半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饮食偏燥、偏油、喜欢吃炒韭菜、韭菜饼这类“提味”又刺激的东西。
结果换来的就是胃胀、嗳气、口苦、舌苔厚、排便黏腻不爽快。
这个不是单纯的饮食习惯问题,是整个身体调节功能跟不上节气的节奏了。
比起韭菜,有两个“苦味”的东西反而更适合在这个时节出现。
一个是苦瓜,一个是苦菊。
很多人一听“苦”,就皱眉头,说这东西不好吃,还冷,吃了拉肚子。
其实真要说懂身体节气节奏的人,就该知道,苦味入心、入胃、入肝,是清火排毒的好东西。
特别是进入小满之后,湿热渐重,身体的“苦味传感器”其实是开启的,越是不喜欢吃苦的人,身体越可能已经偏热偏湿。
苦瓜是个宝,不少人把它当成糖尿病人的“专属菜”,但其实它对普通老年人来说,同样有保命作用。
苦瓜中含一种活性多肽,此多肽被称作“植物胰岛素”,于体内可发挥调节血糖之功效。
但比起调糖,苦瓜更重要的是它能调节血管壁的氧化水平。
夏季高温加上情绪容易烦躁,血管内皮很容易被氧化应激反应伤害,苦瓜里的苦味成分(momordicin)能清除自由基、保护血管,减缓血管老化速度。
中国营养学会联合广州医科大学做过一项关于苦瓜对老年人微血管健康影响的研究,实验持续三个月,每天摄入200克苦瓜类食物的老人,毛细血管弹性提升了约9%,而对照组基本无变化。
这种提升虽然听着不大,但对血液循环来说,就像是给心脏减了个负。
血管壁有弹性,心脏就不用那么拼命送血,老年人自然也不容易出现高血压波动和夜间心悸的情况。
苦瓜还有个隐藏技能,特别适合在小满时节被激活——它能调节肠道温度。
夏天到了,外热内热交加,很多老人的肠道处于亚炎症状态,表现就是腹胀、便秘、偶尔拉稀、不想吃东西。
苦瓜性寒,但不是“冰”,它下行沉降,能把内火往下带,有点像是“内部空调”。
日本《肠道医学研究》杂志一篇论文提到,苦瓜提取物能降低肠道黏膜温度2.1度,同时抑制肠道某些炎症信号通路。
而且,苦瓜不仅仅是降火,它还能提神。不是刺激性的提神,而是让大脑“清醒一点”。
这跟它促进大脑微循环有关,老年人特别容易在热天犯困、打盹、记忆力下降,其实和脑部供血供氧下降有关。
苦瓜能改善脑血流速度,让人不那么昏昏沉沉。
北京大学一项老年认知功能实验里,常吃苦瓜的老人认知测试得分高出平均水平3.7分,尤其是在反应速度、注意力集中方面改善明显。
再说苦菊。这个菜看着弱不禁风,但其实有一身“硬骨头”。
它里面有一种苦味成分叫“菊苷”,是天然的抗炎物质,对呼吸道、血管和肠道的黏膜都有保护作用。
夏天空气湿热,一些老人一到这个季节就容易咳嗽、咽喉发干、鼻炎复发。
这个其实不是感染,是身体的“火”在往外找口子,苦菊可以让这口“火”被平顺地带走,不会烧到别的地方。
苦菊还有个厉害之处,就是调节胃酸分泌。很多人一热就胃口差,要么不饿,要么一吃就反酸。
这是因为气温高会刺激交感神经,使胃黏膜受刺激分泌异常,苦菊里的苦味可以让副交感神经活跃,重新平衡胃液分泌。
有研究发现,每天食用50克苦菊的老年人群中,餐后胃灼热感发生率比普通饮食组低了接近30%。
这在夏天可不是小事,能不能吃好、吃下去,是影响身体抗热、抗病能力的基础。
更深一层的是,苦菊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这个和苦瓜有点类似,但它不是降糖,而是让身体对胰岛素的利用效率提高。
江苏营养协会做过一组实验,对比两组轻度血糖异常的中老年人,苦菊组在两个月后胰岛素反应曲线更平稳,血糖起伏小了很多。
这个数据虽然看起来离生活有点远,但其实说白了就是:苦菊能让你不那么容易“饭后一口糖冲天而起”。
这两个苦味菜,还有个共性,就是能调节情绪。
很多人不知道,苦味其实和心火、神志有密切关系。
心烦意乱、坐卧不安,夏天越热越闹心,这时候吃点苦味的东西,身体里的那股“燥”会慢慢平息下去。
有个精神科医生说过,长期情绪烦躁的人,如果饮食偏甜偏油,情绪恢复会很慢,但饮食里加点“苦”,大脑里会产生一种轻微的抑制反应,帮助人冷静、降火。
实验表明,苦味可对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轴的活动产生影响,进而调节皮质醇的释放。
这个听着像学术,但背后意思很简单:苦味能让人从“亢奋”中降下来。
小满过后,这种亢奋是外部环境推出来的,太阳、湿度、气压都在逼着身体加速消耗。
苦味是一种“刹车机制”,谁能把刹车用好,谁就能在三伏天来临时,保住“底盘”。
许多人常常将养生之事想得过于遥远,觉得非要食用补品、饮用药汤、使用理疗仪才算是认真对待自己。
其实身体最需要的东西,往往藏在餐桌上,看起来没味的、苦的、清淡的东西,才是真正能帮你抵挡炎热、湿邪、心火的护身符。
特别是老年人,别再用“年轻时的口味”来要求现在的肠胃和血管了。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四高”人群该怎么吃[J].农村新技术,2024,(10):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