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小贴士
在成长的过程中,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犹如基石,它不仅关乎当下的生活状态,更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
认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并非仅仅意味着没有心理问题,而是指未成年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都能保持良好的状态,能适应学习与生活的各种变化,具备积极乐观的心态,善于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拥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例如,一个孩子在面对考试失利时,能很快调整心态,分析原因并继续努力,这便是心理健康的体现。
常见心理问题预警信号
1
情绪波动:长期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易怒烦躁,无故哭泣或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失去热情。比如,原本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可能是心理问题的征兆。
2
行为异常:出现睡眠障碍,如失眠、多梦、早醒;饮食失调,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学习成绩大幅下滑,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逃课、打架等违纪行为。
3
身体不适:反复诉说头痛、胃痛、肌肉酸痛等身体症状,但经医学检查却无器质性病变,这可能是心理压力的躯体化表现。
4
社交障碍:在与同伴相处时,部分孩子会遭遇被孤立、排挤的困境,或是难以融入集体活动,久而久之,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的性格。
预防心理疾病的方法
1
营造温暖家庭环境: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关爱与尊重,建立良好的沟通模式,倾听孩子的心声,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避免过度溺爱或严厉苛责,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榜样。
2
优化学校教育氛围: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活动。同时,注重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鼓励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
3
培养兴趣爱好与社交技能:鼓励未成年人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绘画、音乐、体育等,丰富课余生活,释放压力。积极参加社交活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会与人沟通、合作与分享,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4
教授应对挫折技巧: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要引导未成年人正确看待挫折,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教会他们一些应对挫折的方法,如合理宣泄情绪、调整目标、寻求他人帮助等,增强心理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