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2025年5月21日迎来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意味着炎热开始登场。
夏季渐深,气温升高,雨水丰沛,湿热交蒸。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科专家陈顺涛介绍,此时易引发脾胃湿热、皮肤湿疹及暑热耗气,应以人体需顺应阳气旺盛之势,注重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古人将小满分为三候,“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
小满时节,很多地方麦子尚未成熟,仍是青黄不接,在过去,苦菜就成为人们充饥的无奈之选,这时暑气日盛,吃苦菜也有清热泻火、祛湿解暑之效;而随着阳光威力大增,一些喜阴植物开始枯萎;此后,麦粒日渐饱满,只待来日丰收。
饮食养生
小满时节湿气渐盛,可多吃健脾利湿的食物,如红小豆、薏苡仁、绿豆、冬瓜、丝瓜、白扁豆等。
这些食物能帮助排出体内湿气,减轻脾胃负担。百合、乌梅等养阴生津的食材可辅助补充夏季津液消耗。
1. 清热利湿,通利三焦:选用具有清热、利湿、通利水道功效的食材,如冬瓜、薏米、赤小豆等,助湿热之邪从小便而解,缓解湿热内蕴之症。
2. 健脾益胃,培补后天:以山药、白扁豆、芡实等健脾之品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抵御湿热侵袭,稳固后天之本。
3. 养心安神,滋阴润燥:适当食用百合、莲子、麦冬等养心安神、滋阴生津之品,调和心火,养护心阴。
艾灸养生
小满时节阳气最旺,气候越来越热,阳气生发的同时在体内潜伏很久的寒邪和湿邪往往也最容易出来,此时加之以艾灸则很容易让身体寒邪外出,尤其对冬天易发的疾病,如鼻炎,哮喘等冬季常发的呼吸系统疾病有非常好的调理作用。
小满时节天气闷热易引发脚气、湿疹等皮肤病;气温逐渐升高,很多人开始吃冷饮等凉性食物,导致人们经常会拉肚子或者脾胃不及,这个季节艾灸相关穴位可防湿疹,健脾胃。
推荐穴位:心俞、肾俞、关元、足三里等
方法:
每穴灸10~15分钟,以皮肤微红、局部温热舒适为宜,避免烫伤。
建议上午或下午灸,晚上10点后不宜灸(避免扰动阳气)。
功效:具有健脾胃、补中气、祛湿邪,增强免疫力等功效。
贡方堂小满节气灸是结合小满节气特点与中医艾灸疗法的养生方式,通过精准刺激穴位,帮助身体适应湿热气候,核心在于“健脾祛湿”。
结合饮食、作息的综合调理,可有效预防夏季常见的脾胃不适、暑湿困阻等问题,达到“未病先防”的养生目的。
通过艾灸特定穴位,利用艾叶的温热药性和穴位的调理作用,达到以下效果:
• 祛湿健脾:化解体内湿热,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 温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缓解湿热导致的肢体困重、乏力;
• 调和阴阳:顺应节气变化,提升机体抗病能力。
日常养生小妙招
南昌贡方堂国医馆中医科专家陈顺涛指出,小满时期湿热之气交结,易导致脾胃之气不足,即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中医认为“诸湿肿满,皆属脾”,脾主运化,脾胃功能好,才能把体内多余的湿气运化出去。建议通过中药、针灸、代茶饮、耳穴疗法、穴位贴敷疗法来祛湿健脾。
睡眠方面,小满节气白昼增长,人的睡眠也要适当减少。《黄帝内经》中记载:“夏三月……夜卧早起。”因此,要及时调整作息。稍迟入睡,即晚上10点半到11点半间入睡,成年人每天保证7小时高质量睡眠即可,午饭后半小时可以进行短时间的午休。
另外,要注意三防:
1、防湿邪
小满时节,雨水增多致空气湿度增加,人体容易生湿,加上“暑多挟湿”,暑热之气易与湿邪一起侵犯人体。着装以透气、吸汗的棉麻质服装为好。如果因为淋雨或出汗湿衣,应及时换装,避免湿气郁积体表而引发湿疹、痱子等皮肤病。
2、防上火
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如果经常熬夜、饮食不规律,加之食辛辣,人体更易生热病,如心火旺引发失眠、口舌生疮、情绪焦躁等。建议吃绿豆、西瓜消暑,少吃或不吃油腻、助热的食物如胡椒、茴香、羊肉等。此外,常做怡情小事如书画、养花等,避免心浮气躁。
3、防暑气
随着天气越来越炎热,要避开正午太阳的暴晒,减少户外活动,高温作业要注意防中暑。运动锻炼不宜过于剧烈,避免大汗损耗阳气。可选择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相对舒缓的运动方式,锻炼时间不宜过长,运动强度不可过大,以微微出汗为度。
小满未满,养生宜缓。此时清热利湿、调和脾胃,可为盛夏蓄积能量。遵循“因时制宜”之道,饮食有方、起居有度、动静相合,方能顺应自然,安然入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