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不要再守着我了......”
“我不守着你守着谁?是你病了!”
在我女儿抑郁后,这样的争吵每天在我的家里上演。
那时候我总担心她想不开,每天寸步不离的守着她、看着她,生怕出一点事。
结果呢?孩子的状态一天比一天差:
黑白颠倒、不服管、点外卖、拒绝沟通。
我常常跟老公说:
“别人的孩子都是来报恩的,咱是上辈子欠她的!”
那个时候我也毫无办法,总觉得给她多点关心、多点爱,按时吃药,女儿就会好起来。
直到有一天,我才发现自己彻底错了!
01
那天都半夜两点了,女儿还在房间里看动漫。
声音震天响,我就坐在客厅守着她。
丈夫第二天还要上班,忍不住就去说了她:
“我看你这不挺精神的,不像是有病的样子啊?
你妈天天在家辛苦照顾你,你就这么回报她?”
女儿听了就开始激动起来:
“说我装的?我难受你怎么看不见?
你俩关系什么时候这么好了?
我变成你们共同的敌人了对吧?”
说着就拿头撞墙,嘴里开始不说好话。
最后,我只能看着她慢慢冷静下来。
因为,我毫无办法。
02
看到女儿这个样子,我意识到要寻求专业的帮助了。
于是我找到了心理咨询师,希望从咨询师那里得到答案。
咨询师听我说完后,没有急着分析孩子的问题,而是说:
“其实你可以不用这么焦虑的,抑郁症孩子不需要过度担心!”
咨询师指出:
青春期孩子的大脑修复能力比较强,而且经历过抑郁症的孩子,只要走出来了,孩子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强大的。
同时,孩子的成长是多样性的,休学期间正好可以更早地完成自我认知。
咨询师又跟我说了一个词:共生。
孩子抑郁躺平后,父母跟孩子形成过度依赖、边界模糊的互动模式,导致孩子丧失独立性与自我认同。
我才意识到,原来女儿躺平在家,我的一些行为跟女儿形成了病态共生。
「过度共生」
我24小时寸步不离的守着女儿,本意是关心,担心她。
但是实质上,这是「过度共生」的具象化表现,导致女儿丧失独处空间。
「伪共生」
我一边说“我理解你”,一边趁女儿睡着偷偷看她的日记和手机。
我以为是“为她好”,但这让女儿觉得我根本不理解她,我光“嘴上说说”。
「工具化共生」
刚开始的时候,我用共生态度骗取女儿复学承诺。
“只要你下周上学,妈妈天天给你买东西。”
这种契约式共生让女儿觉得“只要不去上学就可以提更多的要求",反而延长了女儿康复的时间。
03
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我开始慢慢地做出改变。
第一步:从监护者到守望者。
女儿躺平在家后,我把家变成了"监控室":
24小时盯梢、查手机、掀被子检查。
我开始设立安全距离:
每天设定"不打扰时段",告诉女儿:
"这段时间是你的自由时间,妈妈保证不进来。"
我也不再坐在门口盯梢,而是做自己的事,告诉女儿:
"需要妈妈时,我随时在。"
一段时间后,女儿主动开门的时间从0次增加到每周2-3次。
第二步:无目地陪伴。
曾经我为了让女儿复学,不管多么无理的要求我都答应。
女儿看我什么都答应,提出的要求一次比一次过分。
所以我决定停止交易式鼓励,进行无目地陪伴,不再说"什么时候复学"。
只是纯粹的参与女儿的世界,看到她看动漫,不指责不评判:
"这个角色让我想到你,都有种不服输的劲儿。"
三个月后,女儿突然说:
"妈,如果现在去上学的话,还能不能跟上进度?。"
第三步:先治愈自己,才能照亮孩子。
我突然间意识到,我把自己活成"抑郁症妈妈"。
我放弃了所有社交和爱好,一心扑在女儿身上。
结果换来的是我越来越焦虑,女儿也丝毫没有起色。
在咨询师的建议下,我决定先找回自己。
我开始报名瑜伽课、烘焙课,充实自己的生活。
焦虑的时候,写纸条塞进"烦恼罐头",每周日和老公一起撕掉。
结果女儿也开始模仿我,遇到事情不再大喊大叫,而是先写下来梳理自己的情绪。
半年后的今天,女儿正坐在教室享受着属于她的校园生活。
我想对所有和我有同样经历的家长说:
一定不要担心抑郁孩子的未来!
当父母学会后退,孩子才有空间向前。
经历过风暴的树苗,根系反而扎得更深。
就像我女儿说的:
"那段躺平的日子,不是荒废,是让我学会了怎么好好活着。"
请记住:
你的焦虑每少一分,孩子的光芒就多一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