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健康网 办公健康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资讯 »

星空夜话|一直被催的孩子学不会自觉!唤醒内驱力,父母做好这3件事就够了

生活中, 不少父母常常

不停地催促孩子

希望孩子能更加积极主动

却往往适得其反

其实,想要唤醒孩子的自驱力

父母做好这3件事就够了

1

从 “催促” 到 “放手”

给孩子试错的空间

想要让孩子拥有内驱力,本质上是要让孩子主动选择自身的行为。然而父母不停地催促,恰恰在削弱孩子的自主意愿。

比如,看到孩子磨磨蹭蹭不肯关电视,有些家长就会说:“再不去写作业,你以后别想看了!”这种“威胁”或许能让孩子听话,但是孩子写作业本身的主动意愿在无形中被剥夺了。因为这件事是由大人决定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当孩子感觉自己是在父母的要求下做事情,积极性自然会大打折扣。

作为家长,有时候很容易认为孩子的感受和决定是幼稚的、思考不周的。他们喜欢的衣服不好看、爱吃的食物不健康、平时的爱好对学习毫无用处……于是,在孩子做选择的时候,下意识地否定,并没有真正地支持过孩子的自主决策。

事实上,孩子需要先练习作出决定,随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家长需要倾听和回应孩子的需求、尊重他们的感受,并邀请孩子参与生活里的种种决定。家长还可以为孩子安排一些兴趣时间,让他们自己来安排。

例如这个不愿意关电视的孩子,他需要的不是父母的催促,而是和家长达成有关时间分配的共识。如果孩子没做到,也不妨让他承担相应的后果,然后再和孩子一起复盘下一次要如何做好时间管理。

2

从 “命令” 到 “引导”

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命令式的教育方式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触情绪,而引导式的教育能让孩子感受到尊重,激发他们内心的动力,主动去探索和学习。

小宇的妈妈总是命令他去学习,“赶紧去写作业,别磨蹭!”“不许玩了,快去看书!” 小宇对学习越来越抵触,成绩也不理想。

后来,妈妈改变了方式,当小宇不想写作业时,妈妈会问他:“你觉得先完成作业,再去玩,是不是会玩得更开心呢?” 在学习数学遇到困难时,妈妈引导他:“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题,你先说说你的想法,我们再一起想办法。” 小宇逐渐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能让他们的内在动力源源不断。当孩子面临选择时,父母不要直接替他们做决定,而是提供一些建议和信息,让孩子自己权衡利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孩子的内驱力就会越来越强。

3

从 “批评” 到 “鼓励”

激发孩子的“胜任感”

“胜任感”,就是“我相信我的能力,我有能力做到”。有内驱力的人,往往是因为他们拥有自信,经常能够成功。

很多孩子之所以常常拖延,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心不足——他不是不想做, 而是担心自己做不好。如果家长总是批评孩子,孩子一直获得的是消极的反馈,他们自信心就会不足,内驱力也会不足。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胜任感”呢?

首先,多鼓励孩子。这种鼓励并非空洞的、频繁的、夸大其词的赞美,而是对孩子努力和进步的具体肯定,以及对他们内在品质的真诚认可。

其次,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比如,让孩子参与简单的家务劳动,从这些日常小事中,孩子能积累成功的经验,逐步增强“胜任感”。当他们能够出色地完成一些难度适中的任务,自信心就得以提升,胜任感得到满足。这种“胜任感”,不仅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还让他们养成了“我能做好”的积极思维习惯。

最后,当孩子面临难度较大的任务时,帮助他们分解目标,设定一个“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任务难度。拿学习来说,满分的目标对孩子的挑战太大,你可以先鼓励孩子下次考试争取及格,慢慢调整目标。挑战一个合理的目标,孩子才能真正地产生“我可以做好”的感觉。

“鼓励是孩子成长的阳光雨露”。父母多给孩子一些鼓励,他们就能在自信中茁壮成长。

来源/人民日报夜读,综合钱志亮工作室、优秀孩子养成记等

编辑/赵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办公健康网 » 星空夜话|一直被催的孩子学不会自觉!唤醒内驱力,父母做好这3件事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