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大夫讲堂】做糖尿病的管理达人,当内分泌疾病的调理师。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内分泌科唐咸玉专家团队主讲,带您走近内分泌世界,为您科普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西医防治知识。
医学指导
本期作者
老张的烦恼:为什么越来越没力气?
63岁的老张患糖尿病十多年了,虽然血糖控制得还行,但最近总觉得浑身没劲。以前能轻松拎起的菜篮子,现在提几步就手酸,爬楼梯时双腿发软,甚至有一次差点摔倒。老张以为自己只是年纪大了,直到这天来到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内分泌代谢病门诊,医生告诉他:“您这是‘肌少症’,肌肉正在不知不觉地流失!”
01
什么是肌少症?
肌肉减少症,简称“肌少症”,是一种肌肉含量减少、力量下降和机体功能减退的综合症。它常常悄无声息地盯上老年人,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肌肉不仅仅是力量的源泉,还对人体的糖脂代谢、平衡能力以及免疫力有着重要影响。一旦患上肌少症,人会更容易感到疲劳,跌倒、骨折、感染、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严重的甚至没有力气站立、行走,从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死亡率显著高于同龄人。
02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得肌少症?
高血糖作祟:长期高血糖会加速肌肉分解,同时抑制肌肉合成。
胰岛素抵抗: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肌肉蛋白合成减少、降解增加。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运动神经受损,肌肉失去神经支配;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肌肉的血液和营养供应;感觉神经病变导致肢体疼痛、麻木等感觉异常,让患者活动量减少,均会导致肌肉萎缩。
运动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如心脑血管疾病、关节问题、足部溃疡等,都会使患者运动减少,肌肉流失。而肌肉减少又会进一步降低运动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营养不良: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饮食可能导致优质蛋白摄入不足,缺乏肌肉合成的原料。糖尿病引发的胃肠病变,如胃轻瘫,会造成营养吸收不良。此外,糖尿病肾病患者会有尿蛋白丢失,加剧肌肉消耗。
03
如何诊断肌少症?
肌肉量检测:通过BIA(生物电阻抗)或DXA(双能X线)测量肌肉量。
肌肉力量测试:握力下降(男性<28kg,女性<18kg)。
躯体功能评估:6米步行速度<1米/秒,或5次起坐测试>12秒。
04
防治方法:吃动结合,留住肌肉!
饮食关键:
蛋白质要吃够: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1.2-1.5g优质蛋白,可以选择鸡蛋、鱼肉、豆类。一个鸡蛋大约含有7g蛋白质,每100g鱼肉中蛋白质含量约为15-20g;每100g黄豆中蛋白质含量高达36g左右。
补充维生素D和钙:多晒太阳,喝牛奶,每天保证30分钟左右的户外活动,让阳光照射裸露的皮肤。必要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促进肌肉合成。
科学运动:
抗阻训练:举小哑铃、弹力带锻炼,从较低的强量开始,每周2-3次,每次3-4组,每组10-15次。
有氧运动:快走、游泳、太极拳、八段锦等,每周150分钟。
糖尿病管理:
合理选择降糖药物,定期监测血糖,使血糖控制达标平稳,避免体重过轻。定期筛查,及时诊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保证营养均衡,避免运动能力下降。
老张后至我科住院,我们调整了降糖药物,制定了个性化的营养方案和康复训练计划,同时辨证论治,通过中药方剂、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帮助老张提高肌肉力量和身体功能。经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老张终于重获活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肌肉是用进废退的!即使年纪大了,通过合理饮食和锻炼,也能有效延缓肌少症的发生及发展,让身体更结实,生活更自主!如果对自身健康存在疑虑,应尽早咨询医生,制定个性化的防治方案。
科室介绍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内分泌科,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内分泌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病种糖尿病研究基地合作单位、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等多项荣誉称号。在学术带头人范冠杰教授和科主任唐咸玉的带领下,科室已成为集预防、医疗、科研、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现代化内分泌中医医疗单位。
科室拥有31张病床,专业团队由20余名医护精英组成,包括省名中医1人,岭南名医2人,高级职称7人,形成"老中青"三代传承的黄金梯队。团队骨干曾赴哈佛医学院、北大三院等国内外顶尖医疗机构深造学习。科室坚持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及其并发症,引进多种先进的诊疗手段,开展垂体泵、胰岛素泵、甲状腺细针穿刺、甲状腺消融等现代诊疗技术,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国自然、科技部重点专项、省部级等课题30余项。
初审 | 卢悦明
审核 | 张靓雯
审定 | 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