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很多中小学生家长面临着种种压力和挑战,教育焦虑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研究显示,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焦虑聚焦学业,成绩、习惯态度、升学择校依次为焦虑“重灾区”。焦虑不仅侵蚀家长身心健康,还易引发非理性育儿行为,也带来不利影响。
自成为父母的那一刻起,许多人便陷入了过度“牺牲”的怪圈。不少家长为孩子牺牲社交、节衣缩食,可越用力爱,孩子越不懂珍惜。这是因为父母缺失了“爱自己”的精神,付出越多,期待越高,焦虑越重,亲子关系也越僵。
在教育孩子的这条路上,家长不仅要“慢”下来,更要“静”下来。
“慢”下来,教育孩子别心急!
很多家长发现问题就想立刻解决,孩子想做的事也拼命阻止,试图让孩子按自己节奏来。但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孩子产生内驱力,主动成长。
因此,父母要学会“慢”下来,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
“静”下来,稳住自己的情绪
易怒父母很容易给孩子带来性格缺陷。孩子会不经意模仿父母脾气,养成暴躁性格;父母经常对孩子发火,会让孩子因怕犯错而讨好他人,甚至会因自我否定变得自卑敏感。所以孩子惹你生气时,不妨先“静”下来,努力稳定自己的情绪,才能有效支持孩子。
要学会示弱
很多时候,家长总是习惯性地认为,自己为孩子做得越多,孩子的成长之路就会越轻松。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那些事事包办、做得过多的父母,往往会剥夺孩子展现自我、锻炼能力的机会。父母“弱”了,孩子就会变得强大,给孩子展现价值的机会,他的价值越大,能力也越大。
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
“倾听”,并不是简单地听,而是要给予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用心去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只有家长愿意用心去倾听,孩子才会真正信任家长,愿意与家长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而建立起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
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辅仁家庭教育的心理咨询师程艳芳老师。她将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真实的案例,为我们深入剖析如何做一个不焦虑的家长,帮助各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漫漫长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从容与智慧。
Q1你印象最深刻的案例?
一个15岁初三男孩的妈妈,因为孩子学习压力大,假期打游戏,两个人因为玩游戏的问题,几乎天天吵架。其实她儿子在学习方面一直挺自觉,可到了初三后,却经常因为压力大想要放松逃避学习,一到休息时间就抱着手机,怎么管都没用。
直到期末考试前一个多月,俩人再次因为玩游戏爆发争吵,妈妈气到极点,忍不住打了儿子一巴掌,没想到儿子竟然叫嚷着要跳楼。那次冲突发生后,本来她想冷处理,等儿子道歉,没想到较劲了快100天,儿子都没有主动向她低头,反而晚上熬夜玩手机,回家饿了就点外卖,没有外卖冰箱里有啥吃啥。最后,她实在看不下去,忍不住和儿子主动沟通。结果俩人又吵起来,儿子吼她:
“你能不能不要再管我了,我快要被你逼死了。我就是学习压力大,想休息了玩会儿游戏,怎么到你嘴里就成了十恶不赦了?”
孩子妈妈一边说一边擦眼泪,她觉得自己的压力实在太大了,不明白孩子为什么变成了这样,不知道该怎么管孩子了。
这位妈妈的困惑其实也是很多家长的困惑,面对孩子玩手机,家长总是无法平静的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习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要求孩子,如果矛盾升级就会让孩子身体心理受到双重创伤,从而让孩子对父母产生对抗,并关上心门不愿意和父母沟通,选择通过游戏逃避现实。
Q2你认为孩子沉迷手机与父母有关系吗?
其实孩子沉迷手机与父母有一定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错误的教育方式
像上面案例中的妈妈很少对孩子进行肯定,经常打压孩子,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对孩子卖惨、诉苦、抱怨。利用成人的优势,把自己包装成亲子关系中“受害者”的角色。甚至一直沉迷“受害者”的角色,简单粗暴地把问题推给孩子不听话、不懂事,再用指责孩子行为的方式,表示自己尽到了养育责任,让亲子压力在得不到疏解时,持续发酵增大。孩子在父母这里得不到认可和肯定,就会用玩游戏来逃避这些自己无法排解的压力。
缺少高质量的陪伴
如果父母因工作忙等原因,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或者在陪伴时也心不在焉,很好和孩子有心灵的沟通和交流,孩子可能会通过玩手机来打发时间、寻求慰藉。
教育引导:
父母对孩子使用手机的态度和教育方式至关重要。若父母没有对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内容等进行合理规定和引导,孩子可能会过度沉迷。相反,若父母能以身作则,合理安排孩子的手机使用时间,引导孩子利用手机学习或进行有益的活动,孩子就能更健康地使用手机。
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也会影响孩子。如果家庭氛围不和谐,父母经常争吵,孩子可能会通过玩手机来逃避现实,寻求心理上的安慰。孩子玩手机与父母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手机。
Q3家长的焦虑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家长的焦虑情绪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且较为深远:
情绪方面:
如果父母自己经常无法处理自己的情绪,经常陷入焦虑情绪之中,从而影响孩子,孩子可能会变得焦虑、紧张,长期处于这种情绪氛围中,还可能引发抑郁情绪。
例如,家长总是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表现出焦虑,孩子可能会对考试产生恐惧,一到考试就紧张不安。从而通过成谜游戏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暂时的逃避压力。
行为方面:
孩子可能出现行为退缩、叛逆或攻击性等问题。如果家长因焦虑对孩子要求过高、限制过多,孩子可能变得胆小怕事,不敢尝试新事物,也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故意做出与家长要求相反的行为。
学习方面:
家长过度焦虑可能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学习兴趣和动力。同时,孩子可能因感受到家长的压力而过于看重成绩,一旦成绩不理想就难以接受,产生自我怀疑。
性格方面:
孩子可能变得缺乏自信、自卑,或者过于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过高,不容许自己有一点失误,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
家长的焦虑情绪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成长环境。
Q4如何成为一个不焦虑的家长?
要成为一个不焦虑的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调整心态: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特点,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表现出色,允许孩子犯错误,把错误当作成长的机会。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注重孩子努力的过程,肯定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付出的努力,而不是仅仅看重成绩或比赛结果等。
提升认知:
学习教育知识:通过阅读书籍、参加讲座等方式,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避免因不了解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
树立正确教育观:明白教育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是只追求学业成绩,重视孩子的品德、兴趣、健康等方面的培养。
管理情绪:
当感到焦虑时,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状态,分析焦虑产生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营造环境:
建立良好家庭氛围:家长要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或表现出负面情绪。
合理安排家庭生活:制定规律的家庭作息时间,让孩子的生活有秩序,也能减少家长因生活混乱而产生的焦虑。
加强沟通:
与孩子交流:家长可以多和孩子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孩子的意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样能减少因不了解孩子而产生的焦虑。
与他人沟通:家长可以与其他家长交流育儿经验,互相学习和支持,也可以向老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请教,获取科学的建议和帮助。
Q5你想对家长说的话?
各位家长,当我们发现孩子因压力大沉迷手机,用打骂回应或许是出于焦虑,但这往往会让问题更复杂。打骂不仅会让孩子承受身体上的疼痛,更会在心里留下创伤,削弱亲子间的信任,让孩子更加封闭自己。孩子选择用手机排解压力,恰恰说明他们在现实中缺乏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此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压力的来源——是学业竞争、社交困扰,还是对家庭氛围的不安?尝试用温和的对话替代指责,比如“最近是不是太累了?愿意和爸爸妈妈说说吗?” 同时,与孩子一起制定手机使用规则,用运动、绘画等更健康的方式帮他们释放压力。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双向奔赴,唯有理解与耐心,才能真正帮助孩子走出困境,健康成长。